">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盛勇)從一個中醫古方傳人,到首屆“湖北省中青年知名中醫”,再到入選中國非遺年度人物;從一個鄉村“作坊式”私人中醫診所,到一家全國優秀民營醫院,再到一家現代化中西醫結合的二甲綜合醫院……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中醫診療法“鎮氏風濕病馬錢子療法”代表性傳承人、咸寧麻塘中醫醫院(咸寧麻塘風濕病醫院)院長鎮水清,與麻塘中醫醫院一起,實現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超越。
成為中醫診療法傳承人
有人說,鎮水清是“含著中藥片出生的”。
此言非虛。
鎮水清是麻塘鎮氏中醫世家的第五代傳人。祖傳的“鎮氏風濕病馬錢子療法”距今已有百年,目前已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傳,其高祖父收留了一個落難的御醫,供奉數月,臨別時御醫無以為報,遂將自己的幾個秘方相贈,其中就有專門治療風濕病的“馬錢子散”。其高祖父依方治藥,每有效驗,在風濕病人眾多的當地,聲名鵲起。其曾祖父逐漸以醫為業,到其祖父鎮海馀先生,發憤業醫,醫道精通,藥性嫻熟,活人無數,確立了鎮氏在風濕病治療領域的地位。
新中國成立后,政府為發揮其一技之長,在鎮氏私人診所的基礎上成立了麻塘公社茶場醫務室,發展成麻塘公社醫務室,后成為麻塘風濕專科醫院。
1979年,一位教師因自己患小兒麻痹癥的女兒經鎮海馀診治而康復,投書《人民日報》《中國少年報》等報刊予以褒揚,咸寧麻塘中醫醫院由此名揚全國。當時還是孩童的鎮水清記得,從全國各地來看病的風濕病人絡繹不絕,醫院門前經常排著候診的長隊。
鎮水清自幼跟隨祖父學醫,深得家傳,深受熏陶,從小便對中醫埋下了熱愛的種子。
1995年,鎮水清考進湖北中醫學院(現湖北中醫藥大學),立下志向:一定要把醫院做成百年老字號!
然而,上大學時,醫院卻陷入困境。
體制權責不清,讓醫院的院長經常更替,醫院的發展長期處于不穩定的狀態。
醫院內部的矛盾,讓醫院的管理混亂不堪。“當時,不少人把醫院的藥拿出去賣給患者,還有一些人打著牌子到處在外面設立分院,最高峰的時候,僅湖南湖北兩地就有200多家冒牌醫院,嚴重影響了醫院的聲譽。”鎮水清告訴記者。
目睹曾經的醫學殿堂成了矛盾重重、錯綜復雜的“大觀園”,正在讀大學的鎮水清卻異常冷靜。
一方面,他刻苦攻讀中醫理論知識,增長自己的中醫功底,同時,大量閱讀名人自傳和管理著作,汲取豐富的企業管理知識。
另一方面,從大三開始,每周六和周日,他便回到醫院,為當院長的父親當好醫院管理的參謀,近距離地接觸醫院,了解醫院的實際情況,思索應對之策。
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大學實習期間,鎮水清提前半年,于1999年底回到醫院。
他主動請求到醫院的制劑室當主任,因為,他知道那里是矛盾的集中爆發點,要改革,必須從那里開刀。
經過深入的調查,2000年,任醫院改革辦主任的鎮水清實施了鐵腕的人事改革,一次性砍掉了47個長期不上班、不適合醫院發展、在外設立分點影響醫院的職工。
“辭退的人數超過了職工總數的四分之一,這其中包括我的母親、舅娘和姑母。”鎮水清說。
改革帶來了強烈的震蕩。
有的職工半夜三更上門謾罵威脅,有的職工連續曠工不上班,有的職工更是直接上訪、罷工。“最低谷的時候,醫院只有4個持證醫生上班。”鎮水清說。
但他沒有后退,正人先正己,有時自己故意犯點小錯,通過懲罰自己來推行制度的確立和規矩的建立。
2003年,28歲的鎮水清從父親手上接過接力棒,開始擔任代理院長。
此后,他積極奔走,多方協調,從根本上理順醫院的體制。
2006年6月9日,醫院與馬橋鎮政府、咸安區國資局三方簽訂協議,麻塘風濕病醫院轉為民營醫院,并正式更名為“咸寧麻塘風濕病醫院”。
“當時的想法很簡單,我是中醫的傳人,絕不能讓中醫的傳承在我的手中斷掉,必須讓醫院活下來,只有活下來,才有可能去傳承,去造福患者。”鎮水清說。
扛起中醫診療法傳承大旗
風雨飄搖的醫院活下來了,愛折騰的鎮水清卻沒有停下腳步,他在思索:醫院怎樣才能站起來?怎樣才能更好地扛起中醫診療的傳承大旗?
從實際出發,鎮水清開出了四劑“藥方”。
第一劑“藥方”:堅持向外拓展。
2008年,鎮水清投資5000多萬元,將醫院從原麻塘鄉曾鋪街搬遷到咸寧城區,建起了一流的門診樓、住院樓、醫技樓和生態園林。
“當時政府給我們的土地配套并不完備,土地上涉及到17戶拆遷戶,還有村民的祖墳山,都是我們一家家的上門做工作、簽協議。”鎮水清說,但這些都擋不住我們向外求發展的腳步。
第二劑“藥方”:探索中西融合。
鎮水清很清楚,要使鎮氏“馬錢子散”秘方得到良好的傳承,必須緊密掛靠現代化醫療技術:“只有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傳承與創新相結合,傳統中醫中藥才能做強做大,古方才能煥發出勃勃生機!”
在鎮水清主張之下,醫院開始引進“小針刀”“銀質針”等新技術,對風濕病患者實施微創治療。
從2003年開始,他先后購置國內首臺原裝進口東芝四層亞秒螺旋CT、美國GE1.5T超導核磁共振等先進設備,并多次從湖北中醫學院等院校聘入新鮮血液,同時選送青年技術骨干到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宣武醫院、武漢同濟、協和、省中醫院等醫院進修培訓。
第三劑“藥方”:尋求產業突破。
鎮水清一直對中醫產業癡心不改,他認為,依托中醫的資源和優勢,發展中醫產業,中醫才能走向“詩和遠方”。
2010年,鎮水清利用祖傳的中醫秘方,投資7500萬元成立榮恩堂酒業有限公司,生產面向大眾的保健藥酒。
然而,由于對市場的定位和經營的估計不足,事實很快給出了回答:幾年之后,酒業有限公司虧損達到1.4億元。
“這可能是我中醫路上一次最大的坎坷和挫折,但挫折本來就是成功者的藥方,面對巨額虧損,強者只能反思,不能后退。”鎮水清說。
第四劑“藥方”:勇擔社會責任。
作為國家非遺傳承人,鎮水清始終謹記要讓祖傳技藝惠及更多百姓。他通過送醫送藥、健康科普知識、文化講座等形式走進市民,開展“小小中醫師”活動將中醫藥文化的種子播撒在孩童心中,同時帶領團隊投身到義診中,展現中醫人傳承的職責。
2020年,新冠疫情突然暴發,鎮水清及時組織專家團隊擬定預防新冠病毒的“鎮氏流感飲”中藥處方,并通過微信公開處方,免費為公眾提供煎煮好的“鎮氏流感飲”。醫院還被指揮部征用為“無法明確排除新冠肺炎可能發熱患者的定點醫院”“返咸務工人員CT檢測定點醫院”。
同時,醫院掏空家底積極響應市、區各級疫情防控指揮部的各項指令,快速建成用于核酸檢測的PCR實驗室,并在援漢、援滬、援瓊、援恩施等疫情防控工作中,用專業和生命守護了人民的健康,呈現了醫者仁心的社會擔當。
引領中醫診療法未來發展
打造一個現代化的中醫平臺,發揮中醫藥的獨特優勢,推進中醫藥現代化,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一直是鎮水清所追求的中醫夢。
咸寧麻塘中醫醫院經過數十年的發展,依靠中醫的特色診療,實現了中醫的傳承和醫院的壯大。但單一的發展模式,資源的發展短板也讓鎮水清看到了醫院實現強起來的隱憂。
醫院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如何突破?中醫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如何引領中醫診療法未來發展?
經過反復商討,鎮水清對醫院的發展之路逐漸明晰起來:借助外力,堅持中西醫并重,推動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實現中醫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從而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
說干就干。
2017年11月15日,咸寧麻塘中醫醫院正式加入遠東宏信健康產業集團。
對醫院來說,這是一次里程碑式的合作,對鎮水清個人而言,卻是一個深思熟慮的決定。
“遠東集團有著雄厚的資本支撐,有著骨科、腎內科、皮膚科、腫瘤科、康復醫學科等優勢重點學科前沿的技術引領、先進的管理理念,這種合作必然能有益于把醫院打造成一個現代化的中醫平臺。”鎮水清說。
面對遠東集團多次伸出的合作的橄欖枝,鎮水清也曾經和醫院的其他職工一樣,有過擔心,有過猶豫:加入集團后,醫院是不是就會失去自主權,就會失去一直引以為豪的中醫中藥特色呢?
事實證明,加入遠東集團后,醫院的管理更加規范了,發展的空間更大了,醫院的業務更多元化了,真正實現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為了做強風濕病專科,醫院需要拓展風濕病的關聯學科,為了醫院長遠的發展,2020年6月18日,醫院正式更名為咸寧麻塘中醫醫院(咸寧麻塘風濕病醫院)。
這次的更名,是邁向綜合醫院的又一次飛躍,也是醫院邁向平臺化發展的實質一步。
從名藥到名醫再到名院,再以名院來進一步培養更多的名醫,培育更多有效的名藥,形成一個完美的中醫發展的閉環,最終形成一個可持續的中醫生態平臺。
可以說,這是鎮水清對自己中醫夢的又一次布局,也是引領中醫未來發展的再一次出發。
“以風濕病科為特色和重點學科,打造全國的診療中心,在此基礎上實行中醫產業化發展,帶動咸寧藥材的種植、加工和銷售,融入養老行業和醫養行業,為咸寧的發展貢獻中醫人的力量。”鎮水清如此描述自己的規劃。
現在的咸寧麻塘中醫醫院,就診者遍及全國各地,并贏得了20多個國家和地區風濕患者的青睞,累計治療各類風濕病人300萬余人次。
醫院逐漸走上了正軌,但鎮水清又開始的新的“折騰”:以前大量精力投入到了醫院的管理,讓自身的業務提升受到不少影響,現在,終于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中醫的學習和研究之中。
“我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是一名中醫傳人,我也沒有忘記自己對醫院的責任,我想成為醫生中的企業家,也想成為企業家中的醫生。”采訪結束時,鎮水清如此描述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