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黃錚 通訊員張紅剛 黃璐)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扎根養護站點、默默堅守崗位,用實際行動詮釋著“雷鋒精神”。他們“面朝黃土背朝天”,一年四季從不閑,他們就是咸安公路養路人。3月1日,記者走進咸安區橫溝公路管理站,采訪了三位養路人代表。
“領頭羊”孟海清,養護隊的“定海針”
面龐黢黑,笑容淳樸,不算高大的身材卻能量滿滿。這是記者對孟海清的最初印象。現年50歲的他是橫溝公路管理站站長,已經在公路行業里干了26個年頭。
孟海清在養護作業。
今年1月15日,突如其來的雨雪天氣成為了咸安公路養護人的極大考驗。惡劣的天氣,導致大洲湖大橋橋面結冰嚴重,出現了極大的安全隱患。
險情就是命令。
孟海清連夜啟動應急預案,爭分奪秒調度好機器設備。凌晨3點,他已組織好隊伍,并迅速帶隊向大洲湖大橋集結。早上6點前,掃雪除冰作業已全部完成,往來車輛暢通無阻。
冰雪交加是常態,風雨無阻是姿態。經歷了風霜雪雨,孟海清帶著隊伍克服重重困難,堅守戰斗在一線。
除雪保暢。
“有特殊情況的時候,通宵工作是常態,但我們必須做好保暢通的工作。”記者問起凌晨應急備戰有多困難,孟海清臉上寫著堅定。“帶頭沖鋒”“見問題就上”,這是他在工作中的標簽。
2017年6月,孟海清和同事們頂烈日冒酷暑,在咸趙線上劃標線。突然,工友操作的機器出現異響。他奮不顧身沖上前去,準備處置故障,不料被彈出的火球燒傷。
暈倒在地的他,被在場的同事們送到醫院救治。幾個小時后,孟海清終于蘇醒過來,傷情得到控制。剛好轉一點,他就“閑”不住了,纏著醫生要求出院。
醫生、領導和同事們都勸他留院休養,可他卻說:“咸趙線旅游公路正是改造升級的關鍵時期,我是一名共產黨員,不能在這個時候當逃兵。”沒有豪言壯語,孟海清始終踐行著“路在心中,心在路上”的行業價值觀,堅守初心使命。
在咸安區公路養護隊伍里,各類機械設備出現問題,找孟海清總能解決。他的一身技術,讓他成為了團隊的“定海針”。
孟海清在工作中。
橫溝公路管理站副站長陳衛國告訴記者:“有一次養護作業的時候,一輛瀝青保溫車壞在了路上,瀝青噴不出來,我們工人愁壞了,都以為是泵壞了。怎么辦呢?找孟海清。”
孟海清火速趕往現場,對機器進行了仔細檢查,三兩下就處置了故障。
孟海清說:“設備的廠家在浙江,售后來一趟很難,這個時間我們是等不了的,所以有問題還是要盡量自己解決。”
愛崗敬業、樂于助人、勤儉節約,孟海清身上閃耀著“雷鋒精神”的光芒,曾在2019年被評選為“咸寧市崗位學雷鋒標兵”,并在2020年獲得“南鄂楷模·最美交通人”稱號。
不僅如此,孟海清還刻苦鉆研技術,學習運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提升養護質量和生產效率,還將閑置的多功能養護車改裝成了路面標線車,為單位降本增效。2021年,他被交通運輸部評為“全國交通技術能手”。
說起自己的機械技術,孟海清表示,這離不開老大哥的幫助。
“螺絲釘”鎮建設,傳幫帶的老大哥
鎮建設是橫溝公路管理站的副站長。孟海清1994年通過招工進入了楊畈道班時,鎮建設正在該道班擔任班長。
當年的鎮建設是咸安交通系統里遠近聞名的業務行家,曾獲得團中央授予的“青年崗位能手”稱號。孟海清表示,和鎮建設一起工作的幾年里,他學到了很多。
1996年夏天,楊畈道班正在參與朱新線的建設工程。施工期間,一輛碎石機突然出現故障,極大地影響了施工進度。老師傅們嘗試修理,但沒有解決辦法。眼看第二天的石料沒有著落,大家心急如焚。
鎮建設正帶隊清淤。
鎮建設迅速來到現場,通過細致檢查,發現故障原因并及時進行處置,成功讓機器恢復了運轉,并連夜準備好第二天要用的石料。為了趕工期,他連續40多天堅守陣地沒回家,進度硬是一點沒耽誤。
“我們的工作是在和時間比賽,如果自己能修理好機械,比去外面請人修要快,那就能多搶回來一點時間。”說起鉆研機械的初心,鎮建設說得很樸素。
為了掌握修理技術,鎮建設下過一番苦功夫。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他總是刻苦鉆研機械修理技術,經常利用休息時間去附近看別人修理機械,學習技術。到后來,不論是農用車、小四輪還是專業機器,他都能自己修。
鎮建設不但自己練就了一身過硬的技術,還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年輕的孟海清。在鎮建設的傳幫帶之下,孟海清最終成為了“全國交通技術能手”。
鎮建設在搶險保暢。
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鎮建設身上忠于職守、艱苦奮斗的精神,感染著身邊的同事。
1991年,鎮建設服從組織安排擔任楊畈道班班長,該道班列養路段車流量大、等級低、路況差,日常養護十分艱難。鎮建設主動作為,努力鉆研路況差的癥結所在,找出問題的根源后,他拿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
在他的帶領下,楊畈道班僅用一年時間就摘掉了落后的帽子,還被評為“文明道班”“先進班組”。
現在,鎮建設主要負責橫溝站轄區內98.616公里國省干線的日常養護,點多、線長、面廣。雖然只有15個人,但在鎮建設的帶領下,他們都能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務。
初心易得,始終難守。
鎮建設始終一心撲在路上,以站為家,以路為業,其背后的艱辛和付出是常人難以想象的。
除“青年崗位能手”稱號外,鎮建設于2000年被咸寧市人民政府評為“勞動模范”,2014年被咸安區文明委評為“咸安最美養路工人”,2022年10月榮獲咸安區“百名行業最美人物·最美農業服務工作者”獎項。
鎮建設在檢查標識標牌。
雖然鎮建設采訪時較為沉默,但工作中卻迸發出無限的精神力量,始終秉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初心,任勞任怨、無怨無悔、勤勞務實,深刻詮釋了“螺絲釘精神”。
也正是心中對公路事業的無限熱愛,使鎮建設用擔當和奉獻擦亮了人生的底色。
“老黃牛”陳衛國,路面組的“壓艙石”
鎮建設表示,陳衛國的路面養護技術在系統內數一數二。路上出現坑槽,陳衛國可以用最快速的方式修好。如果需要進行預防性養護,他也總能找到合適的措施,延長公路的使用壽命。
“養護沒有巧,常在路上跑。路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一天不看就放不下。”談起自己是如何掌握路面修補技術時,陳衛國表示其實并沒有太多訣竅,只有踏實二字。
現在,陳衛國主要負責全區300多公里路段的路面坑槽修補工作,任務十分艱巨。修補坑槽的瀝青混合料每天需提前進行加熱,因為家離單位近,他就主動把這份差事攬了下來。
陳衛國(左一)在填補坑槽。
每天晚上“燒油”燒到十點多,短暫休息三四個小時后,就又起床預熱,早上再和同事們一起上路作業。
由于列養線路長,坑槽修補工作任務非常繁重,為搶抓睛好天氣及時修補坑槽,陳衛國帶領路面維修組實行“5+2”“白加黑”的加班策略,放棄了大部分的休息日。
有時在偏遠山區進行作業,他就在路上解決午餐,有時就用些干糧充饑。中午實在熬不住時,就在路邊打個盹。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這就是陳衛國的真實寫照,但他始終保持著樂觀的態度,笑對艱難險阻。
平均每年加班近兩個月,修復病害路面數萬平方米,陳衛國鋪就了一條條坦途,也練就了一手高超的路面修補技術。
陳衛國在養護作業。
由于業務技能突出,陳衛國多次被評為先進,并被推薦參加省市養護技能競賽。在代表咸寧外出的參賽團隊中,陳衛國是大家的“壓艙石”。
為提升養護職工技術水平,增進各個站點的交流,咸安區公路局經常組織技能比武,通過評比的方式來促進形成“比學趕超幫”的風氣。咸安區公路局總能代表咸寧市參加各項技能比賽,并取得好名次。
在培訓與比武交流時,陳衛國總是毫無保留地向同事們傳授自己的技術和專業知識。
“技能培養和修理技術培訓是咸安公路的老傳統,這方面我們一直都沒有丟。” 說起咸安的培訓傳統,陳衛國的臉上滿是驕傲,“我們的標準非常高,必須要達到99分到100分。”
技術比拼。
比賽的要求比正常工作更高,路面養護技術的比拼更為費力,參賽選手必須要在更短的時間內操作沉重的機器,精準高效地修補坑槽。而陳衛國總能出色地完成比賽任務。
2006年,陳衛國就已經獲得湖北省公路養護職工技術比武優勝獎,2014年被評為“湖北省公路系統技術能手”。2013年和2015年,陳衛國還先后代表咸寧市參加全省交通運輸行業公路養護工種職業技能大賽,為該市取得優秀成績作出了重要貢獻。2018年初,他還被評為2017年度全市公路系統“十佳養路工”。
“不只是我一個人得獎,也不只是我們一個管理站的人得獎。咸安區的每個公路管理站,其實都很優秀。”陳衛國介紹,在該區公路局的培訓機制下,咸安公路行業走出了一批批的技術能手。
在咸安區的國省干線上,還有許多技術精湛的養路工人,其中的大部分并沒有收獲獎項與表彰。他們只是默默無聞地工作,只為了道路的平坦與行車的安全。
咸安區路域環境,一步一景。
養護工作并不驚天動地,在山嶺上、田野旁、邊溝里,養路工人們默默地守護著國省干線,就像一顆顆釘在線路上的螺絲釘,長年累月無怨無悔地堅守著。
這一路上,他們沿途留下了汗水,也播撒著雷鋒精神與文明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