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趙秀琳、王舒嫻 通訊員周光紅、文中豪)加速建設中的孝漢應高速公路工程進展讓人期待,項目上的湖北首個“智慧梁場”更是讓人好奇,智慧體現在哪里?對百姓有什么影響?
日前,荊楚網組織荊楚民生觀察團走進“智慧梁場”,探秘孝漢應高速公路的“智造”密碼。
“智慧梁場”管理平臺
“最強大腦”為“平安百年品質工程”保駕護航
孝漢應高速公路北接福銀高速公路,南連武荊高速,全長34.437公里,總投資74.39億元,途經孝南區、漢川市、應城市,是武漢都市圈環線重要組成部分,該項目的建設對構建武漢大都市區,支撐孝感市城鎮及產業發展等意義重大。
作為交通部第一批“平安百年品質工程”創建示范項目,如何保證孝漢應高速公路建設得又好又快?
據介紹,為推進工程高質量建設,孝漢應高速公路項目探索橋梁構件工廠化生產建設模式,建立“智慧梁場”管理平臺,為工程建設注入“最強大腦”,從安全、技術、施工過程質量、成品質量、生產資源等方面全方位管理,并結合以往公路橋梁預制梁場施工經驗,利用BIM及互聯網技術創建集可視化施工管理、可視化質量管理、可視化進度管理及可視化動態監控系統,實現了梁場管理工作的標準化、精細化、信息化和科學化。
同時,孝漢應高速公路項目部還建設了孝漢應高速公路產業技術工人培訓中心,在提升產業工人技能的同時兼顧安全培訓,保障工程建設安全、質量、環保等各項工作,全面助力孝漢應高速公路建設有序推進。
智慧梁場
標準化工藝流程推動工程功效增三倍
孝漢應高速公路項目全線共設梁場6個,其中智慧梁場2個,智慧梁場按照科學、智能、環保原則,采用環形布局,布設有6個功能區、10條生產線,配備40個移動臺座,10套液壓模板,采用全封閉生產車間,使鋼筋綁扎、混凝土澆筑、構件蒸養均在車間內全天候施工,不受天氣環境影響,從而提高了工程實體的生產效率。
此外,孝漢應項目在湖北省內率先采用移動式臺座預制模式,將傳統的“施工區域固定,施工工序循環”轉變為“施工工序固定,施工區域循環”的生產模式,在箱梁預制過程中最大限度降低工序穿插作業時,對生產效率帶來的主觀不利影響,同時確保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仍然穩步推進生產。
據湖北交投建設集團孝漢應高速公路項目經理部項目經理羅勇介紹,梁板養護是質量保障的關鍵。孝漢應項目“智慧梁場”采用數控蒸汽養護工藝,配置了蒸養室、蒸養設備、蒸養控制系統。通過應用自主研發高溫蒸養預應力混凝土箱梁建造技術,使箱梁養生期由7天縮減為50個小時以內,效率增三倍,出場梁板強度合格率100%。每天3噸左右的梁板蒸養燃料均采用環保型生物質顆粒,無廢料尾氣排放,養生用水循環使用,無施工廢水排放,將對周邊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
記者發現,在鋼筋骨架焊接、預應力張拉及壓漿等流程上均采用高精度自動化生產工藝,在保證產品的質量的同時減少人工投入。
建設中的孝漢應高速公路
科技賦能 牢牢掌握高質量發展主動權
堅守標準化的示范性,又廣泛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減少人工投入的同時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具有智慧、高效、環保、優質等方面優勢,孝漢應高速公路“智慧梁場”正是智能建造的“生動場景”。
據了解,“智慧梁場”擁有自主的知識產權,由湖北交投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自主建造。近年來,湖北交投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堅持“標準化、智能化”發展路徑,在鄂州機場高速公路、燕磯長江大橋、武大高速公路等多個項目上深入推進智慧工地建設,隧道智能化工裝設備、無人路面攤鋪等智能建造技術在項目中廣泛應用。
在5G、BIM、綠色建造等新技術加持下,鄂州機場高速公路等多個項目建設跑出“加速度”,推動著整個行業向高質量發展邁進。
建筑業發展連接經濟,也牽動民生。以智能建造為抓手,科技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也在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
我們期待更多創新性的建造場景,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