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部網訊(記者 郭佳欣 劉望)伴隨著抖音評論區“哇”聲一片,實景歷史舞劇《長恨歌》的舞臺背后,一片“星光”灑滿了驪山。
4月3日,在華清池景區的《長恨歌》演出現場,“中華文明凝心鑄魂之旅”2023全國網絡媒體主題采訪媒體團在雨中觀賞了這臺被稱為“國內實景演出的天花板”的舞劇,大家的齊聲驚嘆在70分鐘的表演里共響起了9次。
《長恨歌》演出
《長恨歌》是以楊貴妃、李隆基的愛情故事為主線,以震撼的舞臺效果、結合聲、光、電等技術優勢,以勢造情,以舞訴情,在故事的原發地——驪山腳下再現大唐盛世的愛情故事。
萬星閃爍的夢幻驪山、熊熊燃燒的湖面火海、滾滾而下的森林霧瀑、精致華麗的舞美妝造……作為文旅融合的典范,舞劇《長恨歌》實現了讓“真山真水真歷史”為我所用和歷史文化深度挖掘的突破,并且借助現代科技和藝術表現手段,實現了常改常新、常演常新、久演不衰。
記者了解到,自2006年公演以來,《長恨歌》已高質量演出4300余場,累計實現收入14.36億元,帶動周邊酒店、民宿、康養、文創綜合收入超70億元以上,成為了陜西旅游的一張金邊名片。
《長恨歌》演出
作為一出開演17年來仍長盛不衰的舞劇,它是靠什么抓住觀眾的心?長恨歌藝術團藝術總監執行導演薛雷凱介紹,《長恨歌》舞劇每年都會進行精細化調整,比如對視頻、音樂等素材的調整,或是把部分經典片段往更高水平提升改造。“《長恨歌》在這17年里真的是常演常新,一直在向精品路線上發展。每年我們都會收集總結觀眾的反饋聲音、演員的親身感受、或是在演出過程中發現的失誤點,對演出不斷地改良。”
媒體團記者對《長恨歌》舞劇工作人員集中采訪。
除了對演出每個細節不間斷地細致打磨,演藝人員及其幕后工作人員的付出同樣功不可沒。長恨歌藝術團楊貴妃B組扮演者蔡樂樂在結束了雨中的演出后,裹上了厚厚的羽絨服,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不論是在雨中還是雪中,我都有過演出的經歷。其實這種天氣下,大家都很辛苦,但這么一場演出背后是有很多工作人員在支撐的,我也想把這個凝聚了很多人心血和努力的演出展現好,對得起遠道而來的觀眾,讓大家覺得我們《長恨歌》很好、買票很值。”聊到觀眾給予的正向反饋,蔡樂樂的臉上露出了不同于舞臺角色的羞澀笑容,“每次演出結束時,聽到觀眾們臺下的掌聲,我就覺得很開心,想把最好的一面呈現給觀眾。”
3月15日起,《長恨歌》已恢復常態化演出。
《長恨歌》演出現場
俑動中華,泉潤臨潼。“華清宮不止有舞劇《長恨歌》,華清宮自引入‘標準化’概念以來,逐漸成為推動華清旅游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建立了以華清旅游為母品牌,以華清宮、華清演藝、華清御湯、華清文創、華清管理為子品牌的‘一母五子’品牌發展格局,以聚合之力擦亮了‘華清旅游’品牌底色。”陜西華清宮文化旅游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姚新垣說,酒店、文創、管理輸出也成為華清宮不斷發展的非門票經營項目。
華清宮景區
近年來,華清宮景區不僅是陜西旅游的一張金名片,華清品牌影響力還在全國持續發酵,品牌張力不斷增強。據了解,華清宮景區先后與河北省山海關老龍頭、甘肅省鳴沙山月牙泉、貴州省荔波小七孔、陜西省白鹿原影視城、陜西省少華山、河北省易水湖度假區、紹興柯巖《魯鎮故事》演藝項目、山東《泰安秀都》項目、揚州彎頭項目等十余家旅游企業及旅游管理部門合作,使華清文創、華清演藝、華清管理、華清旅游等管理體系不斷輸出。
“這兩年,我明顯感覺到了大眾的‘文化自信’越來越強。”華清宮品牌部李寅鵬感慨,“我們在華清宮這樣的歷史景區里,每天一線面對著來自全國各地的觀眾,可以明顯感受到這兩年穿著傳統服飾、配上好看的妝造來拍照游園的年輕人在持續增多,這其實就是年輕群體在表達對傳統文化的喜愛。”
華清宮景區
華清宮文化資源作為綜合的資源體系,既具有縱向的歷史長度,同時也具有橫向資源的廣度——它融漢唐盛世文化、秀麗的山水資源于一體,承載著秦漢唐文化、溫泉文化、紅色文化、梨園文化等多種文化形態。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文化,賦予了華清宮與生俱來的文化資源IP。姚新垣說:“目前,華清宮景區已從傳統景區經營模式向綜合性文旅企業邁進,目標直指‘打造國內文旅融合的先鋒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