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曲社演出現場
西部網訊(記者郭佳欣劉望)4月4日,“中華文明凝心鑄魂之旅”2023全國網絡媒體主題采訪媒體團來到了西安青曲社大雁塔店,聽一段陜派相聲,感受一把“相聲江湖”。
“我們長安的口音,四個字——生冷蹭倔。”“誒,你說得沒錯。”一張桌子,兩架話筒,在西安青曲社的相聲舞臺上,兩個穿著長袍馬褂的相聲演員把包袱甩得叮當響。在兩人配合默契的捧逗之間,現場歡樂的氛圍被推向了最高潮。整場演出高潮迭起、精彩紛呈,博得了臺下媒體團記者的陣陣掌聲與喝彩聲。
青曲社演出現場
“我們的節目特點除秉承傳統相聲外,還添加了多種多樣的陜西特色的文化元素,如秦腔、陜北說書、陜西方言等。除相聲外,陜西快書、快板書、各類大鼓書也常年活躍在青曲社的舞臺上。”青曲社相聲演員木頭告訴記者,社里眾多年輕演員當中,有很多已經在全國各類曲藝大賽當中嶄露頭角。其中苗阜、王聲、紀鳴亮三位榮獲全國曲藝最高獎“牡丹獎”的桂冠,還有多位獲得省級“牡丹獎”的演員,其他全國各類曲藝大賽更是獲獎無數。
青曲社演出現場
“俗話說‘三年胳膊五年腿,十年難練一張嘴’,想出一個好相聲也挺難的。”木頭說,為了讓曲藝行業能持續健康發展,社團正在積極推進曲藝專業進校園,同時每年都會有人帶學員,其中有小孩,也有成年人。“去年我們大概培養了100名左右的學員,有些孩子剛來時連普通話都不會說。我們通過不斷夯實他們的舞臺經驗和基本功,現在也都達到了可以登臺演出的水平。”
“現在社會環境信息傳播太快了,這對于喜劇人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考驗。”木頭說,作為相聲演員,也需要適應目前的大環境。“我們也有在做自己的嘗試,比如說有些演員會去直播說評書,或者在我們的書館去說書。當然,我們一定會堅守在劇場的陣地上,因為在劇場體驗相聲和隔著屏幕是兩種感受,我相信,年輕人一定會被現場的氛圍所感染。”
媒體團記者觀看相聲演出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青曲社也在西安這片土壤順利地生根發芽。“目前,我們在鼓樓店、易俗街區店和大雁塔店三個劇場每天都有演出,每周演出最少21場。”木頭說。
青曲社成立于2007年,蘊含“青云直上,曲故情長”的意思。社團以西北五省資歷最深的老藝人鄭小山、張常泰、張長鎖為首,主要相聲演員有苗阜、王聲等,也有在校大學生。青曲社以收納的年輕力量為主體,在老曲藝精髓的基礎上開拓創新,希望能發揮年輕的優勢,努力讓相聲、曲藝這些傳統的藝術在年輕人中流散開來。
青曲社相聲演員木頭接受媒體團記者采訪
“我們從節目內容,節目形式,受眾人群各方面讓曲藝年輕化,成為一種時尚,一種潮流。”青曲社演員苗阜說,“通過這些努力,讓這流傳百年的藝術形式在新時代中找到自己的結合點,重新煥發出迷人的光彩。”
苗阜說,作為曲藝工作者,他們想團結一切能團結的力量,繼承、傳播、發揚,為自己所喜愛的藝術盡一份綿薄之力。“對于傳統曲藝,青曲社會團結和發展所有熱愛和關注傳統文化的朋友,只愿我們的傳統文化能夠虹升百尺、鶴舞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