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部網訊(記者郭佳欣劉望)4月4日,“中華文明凝心鑄魂之旅”2023全國網絡媒體主題采訪媒體團來到了西部電影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西影”),通過探訪膠片電影工業館和西影電影博物館(西影電影藝術體驗中心),感受電影魅力,了解西安影視文旅跨界融合的新樣板。
媒體采訪團來到西部電影集團有限公司園區內進行采訪
走進西影園區,一棵棵高大粗壯的梧桐綠蔭下,咖啡館、藝術展館零星散落在園區的各個角落。墻上隨處可見的大幅經典電影畫報與道路兩側的電影實景道具,更是將這里的電影藝術氛圍拉到滿格。
在膠片電影工業館,西影傳媒影像修復中心主任雷剛向媒體采訪團的記者們展示了西影獨特的膠片電影修復技術。他告訴記者,目前西影的膠片修復團隊共有10人,由于國內尚未開設相關專業,因此大家都是靠著對電影的熱愛選擇了這個行業。
西影傳媒影像修復中心主任雷剛展示電影膠片
那么,修復一部膠片電影要分幾步?雷剛告訴記者,一般來說共分為七步,從一開始需要對膠片進行物理修補,到對膠片畫面進行一幀一幀的人工修復,到最后,把修好的畫面與聲音合成對位,輸出成需要的格式保存下來。這個修復過程短則半個月,長則一年,
“一部90分鐘的電影,差不多下來要將近14萬幀。膠片修復的工作需要全程在黑暗條件下進行,因此對眼睛的傷害也特別大。為了修復的準確性和身體健康考慮,我們工作人員實行兩班倒制度,工作半天就要強制去休息。”
膠片電影工業館內存放的電影膠片
西部電影集團有限公司前身為西安電影制片廠(1958年建廠),是中國西部電影的策源地,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締造了中國電影的西影時代。憑著對影像的熱愛與珍惜,西影人創作出了《人生》《老井》《紅高粱》《西安事變》《大話西游》等一大批經典影視作品,中國電影從這里走向世界。也培養造就了吳天明、張藝謀、陳凱歌、黃建新等一大批電影藝術家,被譽為“第五代導演”的搖籃。
在全國電影制片單位中,西影第一個在國際A級電影節獲得最高獎項,獲得國際獎項的數量位居第一,推出的影片出口量排名第一,榮獲了包括金熊獎在內的國際各類獎70余項,獲“華表獎”“金雞獎”“百花獎”等國內各類獎200多項,為推動中國電影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進入新時代,近年來,西影先后出品了《大漠雄心》《裝臺》《再見汪先森》《對你的愛很美》《在希望的田野上》等近40部影視作品,努力講好中國故事、陜西故事,勇攀藝術創作新高峰。
西影電影博物館(西影電影藝術體驗中心)
此外,西影以重塑陜西影視發展生態為己任,拆除廠區圍墻,通過盤活資產,將150畝的老廠區建設成為開放共享、共生共融的影視產業生態圈——電影圈子·西影電影產業集聚區,先后吸引了40余家影視上下游企業入駐,影視集聚發展成效不斷彰顯,已經成為陜西省乃至全國影視機構和影視人共同的創作家園。
西部電影集團有限公司園區內
同時,西影以“電影生活化、生活電影化”為方向,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用電影基因賦能“城市更新”,探索影視文旅跨界融合,通過影視產業集聚、特色商業提升、藝術氛圍營造,將電影圈子打造成為全國獨一無二的電影藝術化生活空間,成為全國城市更新的樣板,成功入選第五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城市記憶得以傳承,城市活力得以增強。
西影緊抓媒體融合發展趨勢,充分整合西影視頻、西部電影頻道兩大平臺,打造了以融媒體業務為核心,網絡影視、影視科技、商業化等協調發展的全新格局,為影視主業不斷助力。經過近年來的發展,西影逐步構建起了以影視為核心,文旅、傳媒協同發展的“一體兩翼”戰略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