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 葉恒 實習生 王益賢 通訊員 姜正會)4月13日,知名作家馬伯庸“醫術之外”讀者見面會在華中師范大學舉行,本次活動由湖北省新華書店(集團)有限公司主辦、倍閱利群書社與華中師范大學黨委學生工作部協辦。
馬伯庸,是人民文學獎、朱自清散文獎、茅盾新人獎得主。代表作有《長安的荔枝》《大醫》《顯微鏡下的大明》等。他的小說具有一種調度復雜人、事、物關系的敘事能力和想象力,具備突出的個人風格。
見面會上,馬伯庸談到了新作《大醫》的創作靈感。馬伯庸說,創作緣起是2017年他受邀參加上海的華山醫院職工文化講座,醫院有座建于1910年的哈佛樓引起了他的濃厚興趣。里面都是醫院的歷史文物和資料,看似不起眼,但那個時代諸多大事件和大人物都與之有關聯,他便萌生了創作小說的念頭。后來也沒想到會一口氣寫到80余萬字,成為他目前創作生涯中字數最多的一部小說。
“中國近現代史實在漫長,中國近現代的醫療故事也實在精彩。在調研和創作過程中,我查到了太多值得起立致敬的真實人物,也看到了太多值得濃墨重書的事跡。”他在后記中這樣寫道。
《大醫·破曉篇》及《大醫·日出篇》講述中國近現代背景下的醫療故事,三個出身、性格、際遇各不相同的年輕人,在同一個時間點踏入中國紅十字會總醫院,他們在動蕩的年代里,以精湛醫術為人民服務,他們言傳身教培養出了一代又一代優秀醫者,并成為中國第一代公共慈善醫生。
馬伯庸娓娓道來,從數個資料細節中搭建了強大的故事張力,從不同時代背景下醫生們所面對的難題中,找到根本上的一致性。即使不同的場景、技術、時代有著不可逾越的差異,但在生死之間,醫者天然共鳴的情感體驗卻會即時消融掉一切隔閡,讓讀者從普通的小人物經歷中,窺見大時代的洪流變遷。
在讀者問答環節,馬伯庸表示,寫作源于生活,也在于日常積累,用自身的知識積累把“腦洞”支撐起來,有能力把想法變成一個故事。寫作的過程源于生活經歷與好奇心激發的思考,一定要大量閱讀史料和積累知識。活動結束后,馬伯庸為在場的讀者朋友們一一簽名,并合影留念。
湖北省新華書店(集團)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積極推動全民閱讀走深、走實,通過豐富的文化活動,使得讀者不斷獲得更多幸福感、滿足感,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進而帶動更多人參與到全民閱讀中來,提升人們的思想覺悟、道德水平、文明素養,推動社會精神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