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咸寧日報訊(記者?盛勇?程昌宗?杜培清)3月下旬,一場科技盛宴在咸寧隆重上演,“科創中國”院士專家咸寧行暨全國智能制造聯合體合作發展論壇再次把咸寧推到聚光燈下。
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周濟、中國科學院院士毛明等40名院士專家組成的“科創中國”智能制造科技服務團走進咸寧,助力咸寧產業轉型升級和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2020年以來,市科協搭乘“科創中國”快車,聚焦科技成果轉化主線,完善創新體系,厚植創新土壤,培育創新主體,提升創新效能,激活全市高質量發展的“一池春水”,咸寧迸發出前所未有的創新活力和發展潛力。
摘桃子:“科創中國”啟動咸寧快車
2020年6月 ,我市被確定為“科創中國”首批22個試點之一,是湖北省唯一入選的地級市。
由此,“科創中國”咸寧快車正式啟動。
作為“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建設的“新兵”,市委、市政府抓住創新“牛鼻子”,充分利用“科創中國”這一國字號平臺品牌,不斷集聚創新要素資源,在創新中破解難題、補齊短板、培育亮點,用“跳起來摘桃子”的干勁拼勁,著力做大做強主導產業。
市委、市政府依托“科創中國”試點建設,采取“政府主導、高校參與、金融投資、市場化運作”的方式,整合“政產學研金服用”各方力量,建設重點產業技術研究院,解決企業小試、中試難題,打通產學研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提升產業競爭力和技術創新力。
此后,咸寧成功舉辦了“‘科創中國’院士專家咸寧行暨大健康產業高峰論壇”“‘科創中國’咸寧智能機電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研討會”“‘科創中國’院士專家咸寧行-自然生態公園城市建設研討會”等系列活動,院士專家聚集咸寧,問診把脈科技創新工作,為我市提供了寶貴的科創力量。
企業出題、政府立題、專家解題、市場閱題。
市科協與國家級學會對接,圍繞咸寧重點產業發展需求建立4家國家級學會協作站,與中國生物工程學會、中國林學會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并修訂《咸寧市學會協作站(工作站、服務站)管理辦法》。優先在規上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產業龍頭企業等企業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提升建站質量。目前我市共建院士工作站1家,專家工作站55家,我市產業創新的動能愈發強勁。
湖北香城智能機電研究院和趙李橋茶業聯合啟動節能高效磚茶壓制自動化生產線的研發項目,大大提高了傳統生產線智能化、清潔化、標準化、輕簡化水平,為青磚茶產業提速、增效、擴能注入了新的活力。
目前,我市依托智能機電、大健康、桂花、青磚茶等重點特色產業,建有省級產業技術研究院4家,機電產業、礬產業、竹產業、茶產業等市級產業技術研究院7家。通過產業技術研究院推動各類創新要素聚集,以產業技術為中心,在周邊打造創新孵化園,通過孵化園外延形成產業園區,推動產業形成聚集效應。近年來,我市通過湖北省智能機電產業技術研究院孵化優質企業24家,建成擁有三六重工、湖北三環方向機等一批龍頭企業的產業集群。
搭臺子:“科創中國”注入咸寧力量
“科創中國”這一高大上的國字號試點,如何在咸寧“生根發芽”?“科技之花”如何在咸寧結出“產業之果”?
市科協在深入推進“科創中國”試點建設上穩扎穩打,通過搭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建設技術轉移轉化服務體系,為科技成果開花結果提供陽光雨露。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建設中國桂花城的重大戰略決策,市科協不斷推進“科創中國”創新資源融通共享平臺與我市桂花產業科創平臺在科技創新、關鍵技術重點攻關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形成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其中“嫦娥”“玉兔”“吳剛”“月影”“咸安紅”5個桂花新品種獲得桂花國際新品種登錄權,取得歷史性科研突破。
今年1月6日,全國唯一的桂花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國家林業草原桂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落戶我市,為我市建設中國桂花城提供重要科技支撐。目前,我市先后成立了“咸寧市桂花產業技術研究院” “咸寧市桂花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湖北省香花植物工程技術中心”等科創平臺。
2022年5月21日,咸寧知識產權交易在“鄂來拍”敲響第一錘,6項來自武漢、咸寧兩地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現場拍賣、落地咸寧,最終成交額達到330萬元。
市科協聚焦重點產業,建設問題庫、項目庫、開源庫,以線上線下結合方式,匯聚科技經濟供需雙方需求,讓科技人才“供給側”和產業發展“需求側”精準對接,讓越來越多的科技成果“落”在咸寧。
2017年,國家科技部將“咸寧智能機電創新型產業集群”納入國家級第三批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名單。2018年,我市成立湖北咸寧智能機電產業技術研究院,服務智能機電產業高質量發展。截至2022年底,咸寧智能機電創新型產業集群擁有規上工業企業232家,高新技術企業158家,實現工業總產值約?649億元,營業收入624億元,從業人員3.7萬人,其中產值超億元企業111家,掛牌上市企業1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6家。
市科協依托“科創中國”融通平臺,瞄準成果集中的高校、科研院所,組織資源自行上線,實現全市規上企業全部入駐,發布科技成果近4000項。聯結第三方服務機構,開展需求解析、科技成果評估等服務,發布創新需求400余項;建設咸寧市科技資源共享與公共服務平臺,常態化開展“揭榜掛帥”行動,轉化科技成果70項。依托博士服務團、科技副總、科技特派員等省、市人才項目,主動對接高校院所300余名專家人才到我市基層和生產一線定點幫扶或掛職鍛煉,解決技術和生產難題。
扶梯子:“科創中國”迸發咸寧活力
人才是強市之基、轉型之要、活力之源。
市科協實施重點人才工程、健全人才工作領導體制,暢通柔性引才渠道,匯聚四面八方人才,點燃咸寧高質量發展的“人才引擎”。
為全面了解掌握我市科技人才總量、結構及其分布狀況,市科協協調高校、相關市直單位多方資源,對我市科技工作者信息進行梳理匯總,初步建立全市科技工作者信息庫,入庫科技工作者近5萬人,為深入推進人才強市戰略做足充分準備。
柔性引才,讓人才流動“活起來”。我市政企聯手,打出政策組合拳,將 “引才專列”分別開進華中師范大學、蘭州大學等重點高校搶人才;鼓勵企業建立人才激勵機制,探索柔性引才、人才入股、參與企業經營管理等多元化人才吸引模式。
湖北香城智能機電研究院本著“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原則,采取人才雇傭、帶土移植、科技聯姻、智力嫁接的創新方式引進 “候鳥型專家”,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109個、孵化企業24家、研發產品39件,助力智能機電產業產值提升66億元。
引育并舉,讓人才素能“提起來”。市科協圍繞產業發展的重點難點問題和產業急需緊缺人才,選取大健康、智能機電、桂花等重點產業方向引進專家舉辦科創專家助力咸寧產業發展培訓營100余場,服務技術人員6萬余人次。通過開展技術咨詢、項目共建、合作研發、對口幫扶、業務拓展等智力支持,采取多種形式培育一批留得住、有潛力、用得上的本土好苗子。
整合資源,讓人才生態“優起來”。2020年,赤壁市拿出近3億元創辦全省首個縣級高質量發展研究院,整合了政、產、學、研等資源,是全國率先設立的縣級城市綜合性研發機構。目前,該院已引進創新型科研人才團隊10余個,有院士、教授、博導、博士共計100余人,先后組織科技人才為226家企業提供技術改造和科技研發服務,解決企業技術難題100余個,與40余家企業簽訂研發合作合同,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近億元。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依托“科創中國”,我市在高質量發展進程中走出了一條科技創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