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 鐘晨 通訊員 李夢婷)中梁山下的重慶科學城隧道,極具挑戰性,也極具創新性和引領性。
今(29)日,2023年全國百家融媒體記者走進重慶科學城隧道,現場機器轟鳴,大型車輛在隧道內進進出出。深入隧道內部,只見大量智能化設備的身影,自行式仰拱棧橋、防水板鋪掛臺車、智能襯砌臺車、智能濕噴機械手……
中國工程院院地合作重大項目在重慶科學城隧道,開展“院士行”考察活動。受訪者供圖
科學城隧道工程為市級重點建設項目,西起坪山大道與渝遂高速相交的西山立交,往東穿越中梁山山脈,止于內環紅槽房立交,接沙坪壩區天梨路,線路全長6.8公里,計劃工期為54個月,工程總投資40億元。其中隧道長4.1km,設計為分離式雙洞隧道,雙向六車道,設計速度80km/h。
科學城隧道是未來進出西部(重慶)科學城的主要交通要道之一,其施工進度一直備受關注。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最新了解到,從2021年5月進洞,目前總體進度完成41%,正有序推進。
難度極大
院士“打飛的”前來指導
在工作人員的引領下,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乘車進入隧道,一路燈光明亮。隧道深處,自行式仰拱棧橋采用液壓馬達驅動行走輪,聯合移動小車,實現整車的步進行走。
“棧橋不僅頂起的是掘進隧道的速度,更是工人安全的保障。比我們那個時候進步多了。”重慶城投集團基礎設施建設公司副總經理楊軍,望著各種智能化設備,感嘆時代發展得太快了。
智能化設備的投入,讓參觀者有了一種“修隧道如搭積木”一樣簡單的錯覺。但只有內部人才體會得到,施工難度到底有多大。
科學城隧道項目建設,幾乎面臨隧道穿越山體時能遇到的所有風險。因為屬于特長特大斷面市政山嶺隧道,地質條件復雜:沿線地形起伏,發育有18條斷層;存在冒頂塌方、涌水突泥等潛在隱患,是全線控制性重難點工程。不僅如此,該項目與7條鐵路相交,其中現有3條運營鐵路隧道,下穿井西線鐵路處,最小凈距為7.1米,實施難度極大。
盡管挑戰如此之大,但隧道在各方的努力下進展順利。今年3月末,中國工程院院士杜彥良、鄭穎人及同濟大學教授黃宏偉等專家,專程從外地“打飛的”前來,為科學城隧道建設“把脈問診”。
重慶科學城隧道項目目前正有序推進。受訪者供圖
極具創新
將隧道建成城市的名片
因為項目建設難度如此之大,反而在修建的過程當中成就了技術創新。
據項目施工單位、中建六局科學城隧道一標段項目負責人舉例介紹說,針對科學城隧道在重慶市建設的意義及特殊的地質條件,積極與重慶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高校合作,聯合申報國家及省部級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爆破荷載激勵下腐蝕缺陷管道振動效應及安全性評價研究》等。同時,科學城隧道建設還注重地質勘探和安全問題,為動態設計和信息化施工提供技術保障。路面采用最新的防火涂料,標識標線都有熒光。
解決了技術難題,科學城隧道還承載著更大的期盼。
“在設計中注重人文景觀的塑造,和網紅橋梁一樣,成為城市的一張名片。”楊軍介紹,他們正在研究洞口的燈光設計方案和景觀實施方案,希望能集綠色、科技、創新于一體。在保障行車安全的情況下,讓科學城隧道發揮文旅融合效應。
前瞻引領
擬建長大隧道數據庫
科學城隧道長4.1km,是重慶比較典型的長大隧道。
如何總結長大隧道的建設經驗,為后續項目帶來借鑒性意義呢?
此前,中國工程院院士杜彥良在考察隧道時曾建議,要將科學城隧道系統化地梳理出來,為之后的項目建設運維管理提供前瞻性和引領性。
“根據院士專家的建議,我們也在著手建立長大隧道數據庫,不過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楊軍透露,他們正朝著數據庫的方向努力,相關資料還在收集中。
截至目前,科學城隧道一標段雙洞掘進過半。工程建成后,該項目既能串聯璧山、西永以及沙坪壩等區域,也能為既有大學城隧道分流,同時能有效緩解西永組團內部路網承擔的過境交通壓力,進一步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項目建設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