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廖琪 竇亦然)“抽槽最深達12米,在沒有任何機械的情況下,我們赤膊上陣,硬是用雙手完成了抽槽任務?!痹诟哧P大壩壩腳,17歲就到高關參加大壩建設的應城市民徐福喜,向高關局年輕黨員干部講述50多年前修筑高關水庫那段艱苦歲月的情景。6月13日,結合主題教育和“水工程與水文化融合攻堅”活動,省高關水庫管理局邀請應城、京山兩市15位老一輩建庫修渠者,重返戰地,追憶當年建設高關水庫的火紅歲月。
“雖然當年條件艱苦,我們流過血,流過汗,但看到高關水庫建成以后,新一代高關守護人拿過我們的‘接力棒’,不忘建庫修渠初心,牢記供水護水使命,把高關建設的這么美,不僅結束了應城“水袋子”“旱包子”的歷史,而且保障了農田灌溉和糧食豐收,昨日的流血犧牲,值了!”當年曾參加過高關水庫筑壩施工的朱炳生自豪地說。
“應城建壩,京山開渠。”來自京山市曹武鎮的老一輩修渠人王培德回憶,1970年,京山六萬兒女在長達百里的高關水庫總干渠段面上用鋼釬、鐵錘開鑿隧道,以箢箕、石硪筑起渠堤,“累斷筋骨京山兒女也不怕,只為灑盡熱血建設高關。”
“春節就在工地過,拿下大壩再回家!在高關工地過一個革命化的春節!” 應城市退休干部余順翔的一席話,引發現場的共鳴。這些當年的建設者,你一言,我一語,細數當年應城十萬筑壩大軍,為了高關水庫早日建成,在高關工地集體過革命化春節的點點滴滴,他們均認為,將十萬人留在工地集體過大年,源于對新中國和共產黨的無比熱愛,對“一壩當關保安瀾”的無限期盼。
省高關局表示,要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入挖掘“建庫修渠文化”,生動講述“奮斗者故事”,用高關特色水文化浸潤黨員干部心靈、強化初心黨性和為民情懷,推動“項目攻堅年”穩步走、出精品,提升主題教育效果。
座談會上,省高關局還向筑壩修渠歷史資料捐贈者頒發了捐贈證書。據悉,1970年,十萬應城人民和六萬京山群眾,響應黨的號召,上高關,筑大壩,開渠道,創造了“應城人民干勁大,三年修了兩個壩”“京山人民干勁足,百里長渠三年通”這一歷史壯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