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 田城 通訊員 張凱)7月7日,炎炎夏日,太陽炙烤大地。通山縣闖王鎮集潭村六組彭家洞水竹埂,九宮山自然保護區小源口管理站負責人徐臣樹正帶領站里5名職工從山下運水,拉管子在紅豆杉基地里澆水。
徐臣樹所站的位置,山高路陡、人煙稀少,運水頗為不易。
“但大家干勁十足,一說去基地都爭著來。”徐臣樹介紹,紅豆杉基地有近10畝,是九宮山自然資源保護區管委會落實全縣林長制,辦起來的紅豆杉種質資源圃。
給基地植物澆水。 通訊員 供圖
這個苗圃雖面積不大,但這些優質種源來自全國各地,全站“像照看自家孩子一樣”精心呵護。
近幾年,九宮山自然保護區管委會把抓項目、建基地作為推動林長制工作的重要抓手,在區內各站點積極推行“林長+項目”新模式。各級林長在認真履責同時,還積極組織、參與項目和基地建設,有力激發了大家做好自然資源保護工作熱情。
九宮山自然保護區共5個管理站點,通山縣林長制實施以來,各站點履責措施更加明確具體、規范有序,區內基本未發生森林火災、非法采伐等違法事件。森林覆蓋率穩步上升,野生動植物種群逐漸恢復。
實施“林長+項目”后,站點間干部職工熱情高漲,相互競爭、“比學趕超”良好氛圍悄然形成。
2023年,鄰近小源口管理站石龍溝管理站站長汪慶興看其他站點建起林長基地,也積極向上爭取。在他的努力下,60畝紅椿種質資源庫3個月就建起來了,總投資160萬元。
“為建好紅椿種質資源庫,職工沒少操心,除聘請專家指導技術,種植管理方面的問題都是職工在網上查資料。”老汪咧嘴笑。
金家田管理站建站時間長,基礎設施較好,站長陳鵬爭取科研資金60萬元,建起10畝永瓣藤擴繁基地,學習藤扦技術推廣和幼苗栽植管理,同時對所屬安平植物園進行提檔升級。
今年,該站又和武漢植物園的“聯姻”,開展鐘萼木人工干預壯大野生種群技術研究,實現科研項目與生態保護雙贏。
“林長制讓各單位之間擰著一股勁,你追我趕。如果不爭取項目,不建基地就會落在人后。”
養護樹木。 通訊員 供圖
推進林長制,讓九宮山自然保護區煥發出勃勃生機。
去年,西隅口管理站120畝油茶基地、洪港管護點100畝林下黃精基地相繼建成。
至此,九宮山自然保護區下轄的5個站點全部在林長責任范圍內建起了農業示范基地或科研項目。
九宮山自然保護區管委會還充分利用每月主題黨日活動,采取以會代訓,開展相關技術培訓。林長們還利用這個平臺相互交流經驗,分享工作心得。
通過這些學習培訓、交流互動的方式,促進了不同基地相互競爭和共同進步,提升了林長們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更好適應新形勢下的林長工作。
“基地搞不好,對不住人嘍!”小源口管理站職工熊海波總把這句話掛在嘴邊。
林長制把大伙兒的心聚在了一起,讓干部職工們工作學習更加充實,在保護區工作更加安心,形成一股向上的工作勁頭。
據保護區資源保護科科長王建介紹,近幾年管委會共投入資金近400萬元,推深做實全區林長工作,目標直指“全市林長制典范”。
九宮山管委會黨組書記石聰說,下一步,九宮山還將進一步加大向上爭取資金力度,建立大型科普基地,利用先進的遙感監測技術,對森林植被、野生動植物稀有種群分布進行動態監測,提升九宮山生自然資源保護工作的精細度。
林長制是自然資源保護工作的里程碑,而“林長+項目”林的新模式,正在九宮山這片綠色土地上開啟一場新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