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羅才昌、毛超群)科學規劃空間布局,讓城市處處綠意盎然;守護生態資源,讓城市品質不斷得到提升。
今年以來,十堰市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錨定全市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定位,圍繞打造“山水車城、宜居十堰”主線,聚焦新使命、謀劃新篇章、落實新任務,推動全市空間格局不斷優化,城市品質持續提升,生態功能日益增強,為全市實現綠色低碳發展提供了堅實的自然資源保障。
聚焦規劃引領,助推項目建設提速
全市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加快構建“多規合一”規劃體系,以推進流域綜合治理統籌發展為抓手,助力城市和產業集中高質量發展,不斷優化國土空間布局,實現城市建設提速提質提效。目前,十堰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納入省級規劃預審,初步建成省市縣“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推進漢江生態城和東部產業新城規劃編制,啟動寶豐片區產城融合規劃編制,1268個“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已全部完成。在推進項目建設上,推進百二河“上善若水”項目、中國汽車博物館片區、中央文化區規劃方案設計,組織審查綜合交通體系、城區燃氣、電力、中心城區排水等專項規劃11項,審查市政道路10公里,過街設施項目12項,健康步道7公里。
聚焦保障發展,實現營商環境優化
優化服務、降成本、塑品牌,全市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以良好的營商環境助推項目落地。通過開展“局領導進大廳”“我為群眾跑手續”和建設工程項目代辦等活動,持續優化簡化審批服務流程;以政府購買服務方式承擔原由企業負責的日照分析、放驗線測繪等事項,積極打造“十曉登”不動產登記服務品牌,加快推進二手房“帶押過戶”,開啟不動產登記“一碼通辦”,拓展“跨域通辦”朋友圈,與省內16個市州和陜西2個市、河南2個市建立“跨域通辦”機制,推行“交房即交證”等創新服務,解決2000余名業主辦證問題。為確保項目落地快,嚴格落實“按需征地、增存掛鉤”和“重點項目應保盡?!闭鞯貙?,批回用地74個批次,面積7251畝。其中,容缺辦理用地審批13個批次,面積1150畝,辦理引江補漢、西十高鐵、玄岳大道、武當山機場飛行區改擴建重點項目臨時用地16宗,面積2215畝。
聚焦品質優先,打造山水宜居城市
十堰市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以開展“暢行車城”專項治理為契機,對城區道路路網不斷優化,打通“斷頭路”,暢通微循環,完善立體人行過街設施……修訂完善《十堰市國土空間規劃技術規定》,進一步完善安全管控、商住分離等相關內容;主動服務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新校區、市中醫醫院、神定河農貿市場等項目審批;積極推進十堰大劇院、十堰圖書館、十堰科技館等場館建筑設計,共審查建設項目規劃設計方案28項,建筑面積245萬平方米;辦理建設工程規劃許可30項,建筑面積186萬平方米;啟動《東風油化庫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六〇廠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等控規編制工作,辦理項目規劃選址19項,面積約587畝;擬定規劃條件通知書32項,規劃用地面積約2378畝,為打造山水宜居城市持續賦能。
聚焦綠色發展,保障生態安全穩定
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綠色礦山建設的通知》,明確3家國家級綠色礦山創建任務和市級綠色礦山(小型)標準,積極申報湖北“南水北調”水源涵養區秦巴山東段-漢江流域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項目,經自然資源部、財政部審查,該項目已確定為2023年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項目。持續開展“雙隨機、一公開”實地核查,堅持日常巡查與專項排查相結合,確保全市礦山安全形勢穩定向好,上半年全市未發生礦山安全生產責任事故。
截至目前,十堰市投入運行的地質災害專業監測預警點累計達到2063處,投放各類專業監測預警設備6852臺,建成點數、設備總量均位列全省第一,地質災害避險工作獲省自然資源廳、十堰市委市政府肯定,成功避險經驗由省自然資源廳發文在全省宣傳,成功避險案例被自然資源部列為全國典型案例之一。
聚焦作風建設,展現干部隊伍擔當
主動作為,優化服務,改革創新。十堰市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聚焦能力作風建設,全面提升干部對手能力,充分展現干部隊伍擔當。其中,十堰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251名干部包聯社區,每周對186個社區(村)開展網格化巡查,發現并分類處置疑似違法用地線索99個,發現并移交未經審批和核實核驗違建線索148個。全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部門進一步解放思想,提出“三分四制、同步辦理”原則,全力攻堅化解不動產登記歷史遺留問題,化解不動產登記歷史遺留問題29個,涉及業主6166戶。
今年4月,十堰市解決不動產登記歷史遺留問題的相關做法獲省委政法委肯定,批示各市(州)借鑒參考。5月,十堰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會同市行政審批局等四部門聯合印發工程建設項目“多測合一”測繪質效指引,在全市復制推廣試點先進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