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謝芳)城市風貌是地域文化的載體,也是地域文明的結晶。以文化為形,因形展勢,展示有文化內涵的城市載體,創造有歸屬感的特色空間,以提高城市文化價值,追溯特色之源,彰顯特色之美。是城市風貌工作的核心目的。
近年來,武漢經開區充分發揮山水資源優勢,大力實施“綠滿江城”、“精致園林”、“濕地花城”等專項行動,讓碧水藍天、樹茂花繁,如數裝點武漢經開區靚麗畫面,不斷締造山水融合公園城市特色招牌。
園林的存在與城區環境緊密融合,對山水城市格局起到重要作用。在當代生態文明建設與城市可持續發展背景下,山、水、園、城的融合關系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成為未來人地和諧新型城鎮化理想人居環境、美好健康生活模式的理解與詮釋。
武漢經開區生態資源稟賦優越,太子湖、萬家湖、硃山湖、三角湖等轄內26座湖泊星羅棋布,南北大小軍山鼎足而立,硃山、龍靈山等17座山峰峰巒疊翠,山水相連。
“念好山水經,建好山水城”,水是生命之源,營造優美環境,需要做好水文章。以改善水環境質量為核心,開展長江流域水環境專項戰役治理,28家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企業完成整改治理,推動水生態向好發展。加強水污染防治為舉措,并按照“一湖一策”的要求,對全區重點湖泊實施治理。采用“控源減污、基礎生物改善、生態修復和重建、優化群落結構”等技術措施對湖泊水生態進行修復。目前,全區26個湖泊已無劣V類湖泊。
為凸顯山水本底格局,構建城市山水生態網絡,《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漢南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謀劃長遠藍圖,提出將依托通順河及周邊山體、湖鏈形成生態綠廊,依托三環線、四環線、外環線、武漢都市區環線沿線綠化形成生態環,加強生態修復,恢復山水林田湖草優質本底,構建河湖相濟、城水共生的生態空間框架。
為進一步提升城市景觀品質和生態效能,打造有辨識度的城市風貌坐標地帶,近年來,武漢經開不斷建設完善湯湖郁金香、龍靈山十里花坡、設法山魯迅書店、后官湖綠道等系列景點,有效提升城區休閑打卡旅游美譽度。龍靈山生態公園是目前武漢市內最大的生態公園,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贏得武漢第一“綠肺”美譽,2021年7月順利通過國家4A級旅游景區質量景觀評審。
為將山林之樂、意境之美融入城市,營造詩情畫意的人居環境,武漢經開融合旅游、休閑、展示等多種功能,不斷打造生態公共空間,目前,初步形成了口袋公園、社區公園、綜合公園、郊野公園的四級公園體系,建成區共有公共綠化面積1300公頃,各類公園54座,游憩綠地面積17.5㎡/人,居全市前列。推窗見綠、百米見園,正不斷成為經開居民生活實景。
追溯特色之源,彰顯特色之美,相信伴隨產業與城市共生融合步伐,生態宜居的武漢經開魅力將得到進一步蓬勃綻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