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 呂鑒蕾 通訊員 杜春偉、李瑞陽)長江岸邊,碧水悠悠。鄂東三地,共譜新篇。
26日下午,黃石海事局、鄂州、黃岡、黃石三市交通運輸主管部門齊聚一堂,共同簽訂推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三地四方”框架協議,并召開第一次聯席會議。
建立健全協作新機制
這是一份什么樣的協議,都有哪些特點?
記者梳理協議文本發現,該協議主要包含4大項、14條內容,核心在一個“共”字,如“建立健全協同合作新機制”“合力共建平安美麗新長江”等。
其中,協議明確,每季度舉行一次聯席會議,由四方輪流組織召開,根據工作需求,也可臨時召集會議。主要研討長江干線鄂東段水上交通安全和防污染存在的突出問題和主要矛盾、探索推進水上交通應急搜救相關工作、總結交流相關工作經驗、推進合作項目的銜接落實等方面。
“‘三地四方’框架協議通過完善協同機制、強化協同治理、強化協同保障等方式,加強長江干線鄂東段水上交通風險防控、隱患治理、污染防治、服務保障等合作。”黃石海事局副局長李勇東解讀道。
鄂州市交通運輸局黨組書記、局長陳衛兵指出,協議旨在實現生態共治、全域共建、發展共享,進一步增強區域交通互聯性、政策統一性、規則一致性、執行協同性,穩步推進生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建設,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為“武鄂黃黃”高質量發展按下“快速鍵”。
預示合作進入新階段
一江清水,躍動自然之美,串聯鄂東三地。
憑借長江黃金水道,黃石、黃岡、鄂州成為湖北省沿江經濟的重要集聚區,年均進出港船舶12萬艘次,貨物吞吐量2.6億噸。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讓黃金水道釋放綠色動能。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實施近8年來,黃石海事局與鄂東三地交通主管部門在長江干線140公里水域先后開展打擊“三無”船舶和非法采(洗)砂、船舶超碼頭靠泊能力靠泊治理等多項專項行動,建立聯防聯控機制,實現三地轄區“三無”船舶動態清零。
同時,“三地四方”推動三地碼頭污染物接受設施全覆蓋,穩步推進船舶污染物“全接收、零排放”;推廣三地碼頭安裝使用岸電設施48座,安裝岸電設施140余臺,長江鄂東段“一江碧水向東流”美景重現,交通現代化建設“開路先鋒”角色初顯。
在黃岡市交通運輸局黨組成員、總工程師王習潮看來,當天,框架協議的正式簽署和聯席會議的召開,標志著“三地四方”全面合作交流進入新階段,形成制度化。
促進區域協調新發展
從長遠來看,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根本上依賴于長江流域高質量的生態環境。
黃石市交通運輸局黨組書記、局長吳建春表示,第一次聯席會議的召開,也是鄂東“三地四方”貫徹落實“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要堅持把強化區域協同融通作為著力點沿江省市要堅持省際共商、生態共治、全域共建、發展共享,增強區域交通互聯性、政策統一性、規則一致性、執行協同性,穩步推進生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建設,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殷殷囑托言猶在耳。
“我堅信,此次框架協議的簽署是一個新的起點,通過‘三地四方’的共同努力,落實一系列務實舉措,我們將有效維護長江鄂東段水上交通安全,有力促進鄂東三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為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貢獻。”黃石海事局局長熊新文說。
接下來,鄂東“三地四方”將以此次框架協議簽署為出發點,加強機制共建、信息互通、風險共治、成果共享,合力守護水上交通安全和長江生態環境,攜手推動鄂東地區長江水上交通組織一體化和區域航運經濟發展,助推三市在長江經濟帶發展中“走在前、做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