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陳欽、羅永秀、徐原超)10月26日,生態環境部發布了《關于命名第七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的公告》,全國53個地區被命名為第七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黃岡市羅田縣位列其中,這是該縣繼2021年被命名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后又一殊榮。
生態是羅田最響亮的金字招牌,綠色是最鮮明的辨識色彩。近年來,羅田縣忠實踐行“兩山”理念,在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好山、好水、好生態、好物產的比較優勢,舉全縣之力推進“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不斷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成效。
經過不懈努力,羅田縣水、大氣、森林覆蓋率等主要指標位居全省全市前列;先后建成“國家森林鄉村”5個、“湖北省森林城鎮”5個,成功創建國家級生態鄉鎮1個、省級生態鄉鎮11個、省級生態村99個,生態鄉鎮創建率達100%;一棵樹、一株草、一頭羊、一粒種、一根線“五個一”現代生態農業發展體系基本形成;生態旅游發展態勢良好,2022年接待游客人數1250萬人、國內旅游綜合收入達到93.8億元。
圍繞“山水美、產業強、品牌優、人民富、機制活”總體思路,羅田縣委 、縣政府以打造“全國鄉村振興樣板區”為目標,統籌推進羅田“兩山”轉化實踐,以生態之優促發展之變。
該縣充分遵循“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規劃,聚焦大健康產業、生態旅游業、現代特色農業、生物醫藥產業、清潔能源產業等特色優勢產業,促進一二三產全面融合,努力打造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羅田“兩山”轉化典型模式,全面建成國家“兩山”實踐創新基地。
重點做好治理、保護、發展三大文章。抓治理,加強農業、工業等領域污染治理,不斷強化生態環境風險防控,全力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強保護,實施分區分類空間管控,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全面加強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促發展,圍繞板栗、中藥材、黑山羊,打造特色產業鏈、提升產品價值鏈,做大做強生態文化旅游業,發展大健康產業,加快推進平坦原抽水蓄能、中國電建生態家園兩大“百億項目”,培育綠色發展新業態。
同時,該縣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以市場化、項目化思維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雙碳”試點和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研究等工作。持續推進巴水中游、義水河、天堂河、勝利河、泗泊河等主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落地落實,探索開展縣域內跨鄉鎮流域生態補償工作;建立生態產品市場化供需對接機制,鼓勵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對接各大社區團購中心,增加生態產品供需對接,拉動生態產品持續供給;建立完善創建工作組織體系,層層明確工作任務、壓實創建責任,積極爭取上級政策、技術、資金支持,推動生態保護常態化長效化。
經過多年探索,羅田縣初步形成了四種“兩山”轉換模式,為同類山區縣、生態功能區“兩山”轉化提供了借鑒樣本。
“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模式。通過線下主體聯合線上平臺、電子商務等渠道,圍繞品牌打造、品質推介、網絡營銷等多種途徑,讓更多優質的山貨“出山”、農產品“出圈”。
“中藥材+”發展模式。依托茯苓、天麻、杜仲等道地中藥材資源,大力發展中醫藥膳、醫療保健等醫藥關聯產業,形成“中藥材+康養”“中藥材+旅游”等發展模式,帶動片區經濟振興。
科技賦能現代產業發展模式。創新應用農業現代化科技,為生態產業發展強引擎、增馬力,走出了一條山區農業生產“新、特、優”之路。
農文旅融合發展模式。依托大別山區秀美自然景觀資源和千年古縣的文化資源,推動農旅、文旅融合發展,不斷壯大生態旅游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