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左軍 方強)在業內,他有專家型干部的美譽;在農民眼里,他是最知心的朋友、最貼心的友人。
他躬耕農經事業32個年頭,參與多項農業農村改革,用情用心,為農村管好“集體賬”,助農民鼓起“錢袋子”。他就是赤壁市經管局一級主任科員吳安平。
為7萬農民頒發“小紅本”
說起7年前第一次拿到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時的情景,赤壁市滄湖生態農業開發區普安村村民汪二寶至今仍然記憶猶新。
“小紅本上有我全家人的名字,還明確了地塊的地理位置、四至、面積,我可以放心外出打工了!”當天,普安村第二小組的33戶村民和汪二寶一樣,領到鮮紅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吃下“定心丸”。
近年來,我省在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激發鄉村振興發展活力上做出諸多探索。赤壁市自2014年開始試點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
為有序推進這項工作,吳安平主持編印《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操作手冊》,印發16期工作簡報和6期《政府情況通報》,在全市15個鄉鎮(辦)場講課,化解矛盾糾紛上百起。
三年后,赤壁市完成162個行政村、62萬畝耕地的確權登記,為7萬名農戶頒發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順利通過省級驗收,獲得全省先進單位榮譽。
讓農民享受改革紅利
“讓農民的資產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讓農民從改革中得到實惠。”吳安平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2007年,吳安平負責起草《赤壁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辦法》,推行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加大對土地流轉受讓方資金支持。2008年,赤壁市流轉農地面積26.9萬畝,2003年的12倍,比2007年增加6.5倍。
“感謝吳副局長牽線搭橋和資金支持,讓我獲得政府100萬元獎補資金。2007年轉包水田1029 畝,種田規模超過2000畝。”赤壁市中伙鋪鎮中伙村四組村民羅旭希說。
2021年,赤壁市復興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徐玲玲找到吳安平,說自己想投標市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項目,但資金有困難。
吳安平馬上帶她到赤壁市建行,找到負責“裕農貸”的周行長,憑著“小紅本”、流轉合同和銷售訂單,為她拿到100萬元貸款。現在,徐玲玲事業越做越大,成為聞名遐邇“女強人”,事跡被中國農民合作社雜志宣傳報導。
“因為他,我當上全國勞模”
“要不是吳副局長,我現在還是一個打工仔,更別說能當上全國勞模。”赤壁市源盛農產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全國勞模祝移婆,提起吳安平,話語里充滿感激。
車埠鎮的祝移婆一直在外地打工,干得好時年收入五六萬元左右,收入還不穩定。2008年,他返鄉創業,流轉400畝地開始種糧。
2010年,祝移婆了解到現在國家政策鼓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擔心自己一無資金,二無技術,三無渠道,祝移婆向當地農業部門求助。吳安平得知情況后,當時承諾,為祝移婆全程指導。吳安平手把手教他申報項目和資金。
3個月后,祝移婆成立源碩水稻專業合作社,既種糧和加工,還幫助農戶進行收割、插秧、噴霧等田管。
2020年,祝移婆加工生產的一批胚芽米嚴重滯銷,緊急求援。吳安平發動自己全部的朋友關系幫助解決包裝、運輸問題。最終,5萬斤優質胚芽米順利銷售,合作社凈賺2.5萬元。
在吳安平的悉心指導下,祝移婆的合作社辦得紅紅火火,他個人2021年獲得“全國勞模”稱號。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提高農民組織化水平,促進農業生產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幫助祝移婆興辦合作社,只是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壯大的一個縮影。可以說,全市合作社都傾注了他的心血。在大家還對合作社持懷疑觀望態度時,是吳安平一個個幫扶,為這項工作打開了局面。”赤壁市總工會常務副主席、原赤壁市經管局局長李明華說。
到2023年,赤壁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由2007年的30家發展到668家。其中國家級示范社6家,省級3家。
鉆研農經統計,爭創全國先進個人
全省農經統計工作先進個人、全國農經統計先進個人……辦公桌上一本本鮮紅的榮譽,是吳安平多年來堅守為農“初心”的見證。
“吳安平勤于鉆研,善動腦筋,是我們赤壁市經管崗位的老專家。”赤壁市經管局干部張紅說。1992年,吳安平調入赤壁市經管局工作,由教書匠變成農經人。
到經管局上班后,吳安平接手的第一項工作是負責《農經統計年報》工作。年報涉及數據多,勾稽平衡關系式復雜,于一個農經新人來說,工作難度可想而知。
“磨刀不誤砍柴工。”吳安平說,他不是一上來就對著報表研究,而是找來與農經統計相關書籍,進行系統學習,全面掌握了農經統計報表中各種名詞的含義,數據間的邏輯關系。當年,他全面準確完成工作任務。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創造性采取縱橫向對比、邏輯關系校驗、逐級倒查等方法,確保數據真實可靠,經得起檢驗。他結合往年數據、當年變化和農業農村形勢,形成專題分析報告,反映趨勢、把握規律、發現問題、提出對策。
皇天不負苦心人,1998年,他獲得全省農經統計工作先進個人;2003年,更是獲得全國農經統計先進個人。
2012年,吳安平同時還負責農民負擔管理、農村綜合改革等工作。在全市開展“萬名干部進萬村挖萬塘”活動的120個日日夜夜,他一直戰斗在一線,沒有請一天假。全市162個行政村、1800個村組、2000口塘堰,他一口一口驗收撥款,一口一口拍照存檔。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吳安平說:“做好農經工作,只要堅守初心、一心為民,堅持改革創新、開拓進取,所有問題都會迎刃而解。32年來,我能取得這一點成績,無外乎以上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