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極目新聞記者 石政
攝影記者 劉中燦
通訊員 沈芙佳兒
一個先進典型就是一面旗幟,一戶最美家庭就是一個標桿。11月7日,2023年“荊楚最美家庭”揭曉儀式在武漢舉行,武漢胡永鵬家庭等30戶家庭被授予“荊楚最美家庭”稱號。
據介紹,尋找“荊楚最美家庭”活動連續開展了10年,已成為湖北省家庭文明建設的特色品牌。湖北省婦聯、省文明辦以尋找“荊楚最美家庭”活動為抓手,引導全省廣大家庭建設好家庭、涵養好家教、傳承好家風,用千千萬萬家庭的好家風,帶動荊楚大地好民風。
今年5月15日國際家庭日,2023年尋找推薦“荊楚最美家庭”活動正式啟動,在全省掀起了尋找“最美”、發現“最美”、爭做“最美”的熱潮,涌現了一批在各行各業踐行勞動精神、奮斗精神、奉獻精神、創造精神、勤儉節約精神的家庭典型。
建設好每一個家庭就是為幸福生活添彩,選樹好每一個典型就是為共同締造助力。全省各級婦聯積極動員社會各界廣泛參與,深深扎根基層、方式不斷創新,堅持把思想引領貫穿到尋找推薦活動全過程,推動形成愛國愛家、相親相愛、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最終確定了30戶2023年“荊楚最美家庭”。他們是立足崗位建新功、弘揚美德傳家風、奉獻社會獻愛心、崇德向善作表率的典型代表。
頒獎
【側記】
好家風潤荊楚
他們的故事令人動容
一對夫妻培養了一個中國人民大學的博士、兩個北京大學的碩士,夫妻攜手共同傳承民族文化,百戰老兵紅色家風代代傳,夫妻帶頭共建幸福鄉村……
揭曉儀式上,恩施黃休林家庭、宜昌劉光菊家庭、隨州李明海家庭、襄陽閔洪艷家庭代表,向來自全省的300余名家庭代表分享了其教子有方、相親相愛、愛黨愛國、共建共享的家風故事。
詩朗誦《讀中國》
“一家人在一起”教出三名學霸
潤物無聲,科學教子。
荊楚最美家庭代表、來自恩施州的黃休林,是恩施州來鳳縣民族小學的一名教師,他和妻子言傳身教,始終堅持“一家人就要在一起”的理念,培養出了三個學霸孩子:一個是中國人民大學的博士、另外兩個是北京大學的碩士。
1991年秋,黃休林從來鳳縣百福司鎮考進縣民族師范學習。在這里,他與妻子向永慧走到了一起。1994年,黃休林畢業,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他回到百福司鎮,在河東民族小學任教。1996年初,黃休林與向永慧結婚。同年,大女兒出生。1998年,他們又迎來一對雙胞胎女兒。由于沒有固定工作,妻子只能一邊務農,一邊照顧三個幼小的孩子。
“每天一清早,學生還沒來,我們兩個就起床,把莊稼打理一下,然后接送孩子。”說起這段經歷,黃休林夫妻都還落淚,“說起來,我眼淚就要出來了。當時就搞一個兩格的背簍,把兩個小孩兒都帶著……”
為了三個孩子健康成長,夫妻倆雖竭盡全力,但仍然面臨諸多困難。妻子向永慧想外出打工掙錢,但遭到了黃休林的反對。
“我堅決不同意!一個完整的家,就要給孩子一個完整的童年!”黃休林說,生活雖然過得比較清貧,但家人始終是要在一起的。
向永慧也很快理解了黃休林的苦心,孩子的健康成長,不能沒有媽媽的陪伴。她說:“給我孩子的前程耽誤了,我掙再多的錢也沒有用,就再受點窮,也要教育好孩子。”
令夫妻倆欣慰的是,三個孩子從小就懂事聽話,成績優異。那時候,黃休林每月收入只有七百多元,不足以維系一家人的基本開支。為了補貼家用,2007年,妻子來到縣城打零工,他們的三個女兒也隨即轉入來鳳縣實驗小學學習。
“爸爸一個人的工資,要養我們四個人,然后租房子,你不能和別人比吃比穿,只能比學習。”向永慧時常這樣跟孩子們說。
生活的磨礪,造就孩子們吃苦耐勞的堅韌品格。他們從小就厲行節約,努力讀書,不斷用優異的成績回報父母。三年五套衣服,幾套校服一直伴隨著他們整個高中生涯。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愛與陪伴,形成一家人不斷奮斗的動力。
“雖然我們的生活過得不寬裕,但是希望三個孩子用所學的知識報效國家。”黃休林說。
精彩分享贏得陣陣掌聲
百戰老兵,紅色家風代代傳
一生軍人魂,一脈家國情。
荊楚最美家庭代表、隨州市新街鎮墩子灣六組的李明海老人,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負傷回國療養后,又二次奔赴朝鮮戰場;他做過護林員、倉庫保管員、生產隊長。
他一生獲得榮譽無數,一次三等功,一次二等功,還有那一枚枚紀念勛章,見證了老兵從軍報國的光輝歲月,可李明海卻始終深藏功名,老人常常念叨的是那些戰友,那些為國捐軀的英雄。
李明海的家國情懷和樸實本色,深深影響了后輩人。大兒子李學國和妻子一直在家默默照顧著老人。小兒子李學超事業有成,不忘回報社會,經常為困難戶和福利院提供愛心捐贈。
孫子李易陽自小立志報效祖國,向往軍營。2021年春,襄陽市一場新兵入伍歡送儀式上,李明海老人身穿舊軍裝,胸前掛滿獎章,正在給新兵激情講話,他身邊筆直挺立的就是他19歲的孫子李易陽,此刻他已圓夢軍營。
而李明海老人在身份曝光后,不顧年邁,一次次到學校、到機關、到景區宣講黨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
“荊楚最美家庭”代表分享家風故事
夫妻攜手,民族文化紛飛遠
7日下午,“荊楚最美家庭”代表、來自宜昌市的劉光菊現場分享了他們的家風故事,夫妻二人攜手,共同傳承土家族文化。
劉光菊是長陽土家族自治縣資丘民族文化館館長、資丘鎮婦聯兼職副主席。她堅守深山33年,用心守護和傳承非遺文化。她的丈夫黃文勝,是一個“上得廳堂 下得廚房”的大丈夫,洗衣、做飯,幫妻子拍視頻、收集資料、整理文稿都成了他日常的事,也正是因為有了家庭的幫助和支持,劉光菊才能在呵護非遺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有一件事我印象很深刻,我們的兒子剛滿月的時候,她帶隊參加全縣的表演。進入劇場以后一直沒出來,剛滿月的孩子餓了7個小時,沒吃上一口奶。我就把孩子背著,從縣城東頭走到西頭,再從西頭走到東頭。”黃文勝感慨地說,“孩子哭得很累,但也沒有辦法,找不到她人,我也進不去,最后演出結束了,才出來給孩子喂奶……”
在劉光菊的帶領下,在丈夫黃文勝的支持下,資丘鎮共發展4000多名各類民間藝人、7000多名民族文化“小傳人”、67支民間藝術團,讓土家民族文化走出武陵山區,走向全國。劉光菊也被當地百姓親切地稱為“文化愚公”。
“荊楚最美家庭”代表分享家風故事
家庭是一切事業的支撐
共同締造,幸福生活。
在中國最美休閑鄉村——襄陽市谷城縣五山鎮堰河村,閔洪艷家庭人人夸贊,他們夫妻互助、父慈子孝、熱心助人、鄰里和睦,更重要的是他們一家人大公無私,從不計較家庭得失,將全部身心投入到堰河村發展建設中,帶領群眾走向共同富裕。
1992年,29歲的閔洪艷擔任堰河村黨支部書記。那時,堰河村沒有產業,村里欠著十幾萬元的債務。通過考察論證,閔洪艷大膽提出:種茶發展經濟,建設“綠色銀行”。
妻子李桂茹帶著一兒一女上山幫忙,妻子干重活,孩子太小就幫忙拔草。村民被他們一家人感化,于是全部出動。幾年下來,全村已發展茶園1200畝、杜仲1000畝、經濟林3000多畝,村集體年收入也從不到3000元增加到近10萬元。
“這些年全身心帶領村民謀發展,說實話,對家庭還是有些虧欠的,還好他們都很支持我,有這樣的家人,我很知足。”閔洪艷說,個人和村子的成績和榮譽背后,有兩個字始終伴隨,那就是“家庭”。
現在,堰河村在閔洪艷的帶領下,正全力向“每家一個穩定項目、一棟小洋樓、一輛小轎車、人均10萬元存款”的“四個一”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