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91年,重慶正式開埠,“通江達海”的藍圖就此展開。
新時代新征程,開放成為一個地區發展的最大變量和最強動能,地處西南內陸腹地的重慶,正以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為牽引打造內陸開放高地。
作為西部陸海新通道的策源地和首發站,去年沙坪壩區運量位列全市第一。借著這股開放的東風,沙坪壩拓通道、強樞紐、聚產業、提能級,以開放的格局邁開發展的步伐。
今日,“陸海之約”全國網絡媒體重慶行——西部陸海新通道主題傳播(重慶站)活動走進沙坪壩,見證沙坪壩借開放之風助推區域經濟發展的底層邏輯。
西部陸海新通班列。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供圖 華龍網發
以路為媒
夯實通道建設基礎
通道對一個內陸地區來說意義重大。在重慶,沙坪壩策源地和首發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里是重慶跨越山海、聯通世界的“第一站”。
通道帶物流、物流帶經貿、經貿帶產業。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是國家賦予重慶的重大使命,也是沙坪壩發展的重大機遇。
在重慶內陸國際物流樞紐展示中心,記者們看到了重慶市由內陸腹地到開放高地的轉變,樞紐與城市協同發展。
“2007開工建設時,我們腳下這片土地還是一片農田。”中鐵聯集重慶鐵路集裝箱中心站有關負責人介紹道,現在,中心站已建成4條集裝箱作業線,每條作業線長800米,可容納整列火車同時裝卸,有8臺40噸軌道式龍門吊,年作業能力可達85萬標準集裝箱。
2017年,中新南向通道鐵海聯運常態化班列(“西部陸海新通道”前身),在重慶團結村首發。西部地區正式進入了中歐班列和西部陸海新通道并重的時代。
通道結網,能級提升。如今幾年過去了,位于沙坪壩的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早已形成“四向齊發”開放格局。
從2017年48班到2022年1486班,西部陸海新通道重慶班列開行量增長超30倍,以通道為紐帶,聯動國內18省69市138個鐵路站點,輻射全球120個國家和地區的473個港口。
不止如此,沙坪壩的好消息、新動向仍在不斷傳來。
“今年上半年,沙坪壩開行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567列,運輸箱量2.83萬標箱,涉及貨值40億元,3項核心指標均為全市第一。”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相關負責人表示。
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何昆 攝
新開通重慶—萬象—新加坡鐵公聯運線路;首開東盟水果中老班列、對歐新能源車班列;新增德國漢堡海外分撥倉……
以路為媒,因路而興。沙坪壩依托陸海新通道運營公司及重慶區域公司和沿線廣大相關主體的攜手共建,進一步提高產業及區域協同發展能力,賦能西部陸海新通道持續跑出“加速度”,為全區的經濟產業發展提供支撐、積蓄潛能。
開門迎客
推動口岸建設布局
通道暢通后,樞紐的服務能力,開放水平也需同步提升。
這對沙坪壩的物流樞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升綜合服務品質、服務能級,增強集聚輻射能力,陸海新通道重慶無水港便應運而生。
西部陸海新通重慶無水港。 郭晉 攝
陸海新通道重慶無水港項目位于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于2021年9月開始動工,占地269畝。
所謂無水港,是沿海港口在內陸經濟中心城市的支線港口和現代物流的操作平臺,它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為內陸地區經濟發展提供方便快捷的國際港口服務。無水港的建設,也進一步的將內陸重慶的劣勢為優勢。
走進忙碌的建設現場,記者看到,項目的集裝箱堆場、辦公樓等已基本建成,一期的部分工程已經投用,集裝箱堆場區整齊碼放了數百個集裝箱。
隨著口岸功能的不斷完善,通道運輸的貨物也極大豐富,覆蓋的區域也更加廣泛。
“我們的進口整車和行郵數量位居內陸口岸首位。”據重慶鐵路口岸運營單位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為止,沙坪壩先后獲批了4個口岸功能,進口整車、進口藥品、進口國際郵件、進口肉類。
同時,為了更好地服務客戶,沙坪壩圍繞降本增效進行了一些改革創新。
通過數字化改革,壓縮進出口通關時間,現在鐵路口岸進口、出口整體通關時間比2017年同期分別壓縮91%和95%。通過創新集裝箱車架裝載技術,運輸成本降低近50%。
得益于口岸功能的完善和不斷降本增效,目前貨物的通關貨值十年里增長10倍,達到了100億美元/年,位居內陸口岸第一。
從“帶頭開放”到“帶動開放”,隨著沙坪壩的通道綜合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將凸顯出重慶作為西部陸海新通道物流和運營組織中心作用,促進西部各省區市進一步融入通道建設。
汽車整車口岸。郭晉 攝
產業轉型
加強優勢變現升級
讓貿易賦能產業的發展,才能做好口岸經濟的大文章。
要搭上開放的順風車,實現經濟飛躍發展,切題口則在于,如何把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發展紅利。
沙坪壩對此做了有益嘗試:在重慶汽車整車進口口岸,一臺臺進口車正在拆箱,等待著通過各項通關流程,到達客戶的手中。
采訪團的記者在沙坪壩整車進口口岸采訪。記者 張雅萍 攝
“這些車都是客戶已提前支付訂金的。”重慶鐵路口岸物流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重慶開放鐵路口岸后,整車進口運輸時間比沿海口岸的海運省時三分之二以上,時間更快,成本更低,車的價格也更具競爭力。
不光是進口車,更多的“重慶造”通過沙坪壩“出海”。通過服務慶鈴、小康、宗申等投資出海、貿產共建;助力巫山脆李、榮昌血橙、綦江辣醬等地方特色產品走出國門,輻射帶動周邊區域集聚汽車制造、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醫藥等重點企業超過8000家,每年實現工業增加值超過2000億元,市場交易額超過7000億元。
記者們拍攝沙盤模型展示。記者 張雅萍 攝
當前,西部陸海新通道已基本實現運輸雙向平衡,今年1-9月,重慶經西部陸海新通道運輸12.6萬標箱,同比增長19%,占沿線地區總量持續保持在27%左右。截至9月底,重慶經西部陸海新通道累計運輸貨物54.6萬標箱,貨值906.5億元。
據沙坪壩區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年上半年,沙坪壩區緊緊圍繞爭當內陸開放“領頭雁”,在全面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中擔綱擔責,鐵海聯運班列、運輸箱量、貨值三項核心指標均為重慶市第一。
做好“通道帶物流、物流帶經貿、經貿帶產業”文章,沙坪壩力爭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配置資源、拓展市場,做大口岸經濟,提升開放型經濟質量,增強城市能級。
建成十年來,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市場主體從不到200家增加到現在的5400余家,稅收從1000萬元增加到2022年的55億元。2022年,沙坪壩全年實現外貿進出口3650億元,增長4%。
如今,經由沙坪壩的“起點”,通過西部陸海新通道,越來越多的“重慶造”正一路向南,跨越山海,抵達世界各地。(記者 王鈺 王慶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