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明是名男性勞動爭議仲裁員,卻被群眾稱呼為“饒大媽”。提起這件事,谷城縣人社局調解仲裁管理股股長饒軍非但不介意,還頗為自豪。在他看來,這是一種認可。
12月19日,饒軍負責的“饒大媽”調解工作室喜獲全國金牌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稱號,談起“饒大媽”這個昵稱的由來,他向記者講起了往事。
十多年前一個冬天,饒軍和同事到縣直某單位送達應訴通知書和開庭通知。該單位內部科室之間相互推諉,從一樓指到四樓,又從四樓推到一樓。最后饒軍在辦公室等了兩個多小時,直到下班都沒等到相關負責人回來。
“快到年關了,人家還等著回家過年,這事不能拖。”饒軍心里這么想著。第二天、第三天……他先后跑了六七次。
饒軍是個“好脾氣”,見到負責人后沒有發火,認真仔細地介紹政策法規,分析利害關系,經過反復溝通,最終得到服務對象的理解支持,實現了庭上調解。
不管服務對象是單位負責人,還是普通老百姓,“一碗水端平”;不管涉事單位是實權部門,還是大型企業,一股勁追到底。正是憑著這股子正義感和耐心,饒軍出了名,漸漸有了“饒大媽”這個稱呼。
勞動糾紛最怕拖,強勢方一拖,弱勢一方常常就會放棄。針對這種情況,饒軍在工作中突出一個“快”字,小事不過周,大事不過月。
今年5月,家住谷城縣的高女士、董女士在某數碼公司上班,因公司拖欠勞動報酬到人社局投訴,同時申請仲裁維權。饒軍是周五受理的案件,周末他協調勞動保障監察人員與公司負責人溝通,周一一上班,高女士、董女士就收到了被拖欠的工資。
為了進一步方便群眾,“饒大媽”調解工作室還推行流動仲裁。
今年5月30日,谷城經濟開發區洞山寺村發生一起勞動糾紛。當饒軍得知當事人李師傅需要靠輪椅才能出行時,就將仲裁庭開到該村村委會。李師傅激動地說:“沒想到人社局這么貼心,讓我在家門口就能解決糾紛。”
從業以來,饒軍和同事共接待來信來訪群眾20000多人次,成功化解糾紛4000多起,為當事人挽回經濟損失4000多萬元,結案率達100%,調解結案率80%,信訪回復率100%,滿意率100%。
饒軍先后獲得“全國人社系統先進個人”“全國人社系統2017—2019年度優質服務先進個人”“湖北省勞動仲裁制度恢復30周年·仲裁堅守者”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