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大冶特鋼,熊熊爐火生生不息。
從中國第一爐電渣鋼到第一根極薄壁高溫合金旋壓管,從第一個飛機用高溫合金渦輪盤,到第一根軋制的飛機大梁(毛坯)。
從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到神舟系列飛船的上天、“嫦娥”奔月,再到“天宮一號”發射升空,大冶特鋼均提供了關鍵部件的用鋼。這一塊塊上天入地的“好鋼”,無疑也是“黃石造”的又一張靚麗名片。
百年特鋼,源遠流長。通訊員 供圖
不斷刷新紀錄
2023年10月,2023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會召開,這也是全球頂級風電行業盛會。
隨著“十四五”規劃、碳達峰和碳中和政策的實施落地,可再生清潔能源發電成為了我國未來發展的重點領域和主要布局點。其中,風電產業已被列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
會上,大冶特鋼與全球風電設備的核心企業、產業上下游的配套企業,攜前沿產品和技術亮相2023北京國際風能展,為行業呈現新的商業模式和解決方案。
“無論是遼闊平原、戈壁沙洲,還是在群山之巔、茫茫大海,大冶特鋼風電螺栓用鋼以純凈度高,熱處理后性能好的優勢聞名于業內,預埋螺套、塔筒螺栓、葉片螺栓等高端風電緊固件材料市場占有率國內第一。”底氣十足的產品介紹,讓不少采購商為之傾倒。
據介紹,大冶特鋼是最早實現風電關鍵部位用鋼國產化的特殊鋼廠,先后與用戶聯合研發風電主軸承,創造了風電軸承多個首臺套。
其中,去年8月15日,國內首套18兆瓦平臺風電主軸承順利下線,再次刷新了我國國產風電主軸承最大單機容量紀錄。其主軸承是用大冶特鋼直徑700毫米超大規格軸承用鋼研制而成,這是風電行業關鍵部件國產化進程的又一重大突破。
從4.5兆瓦、7兆瓦,到10兆瓦、12兆瓦,再到16兆瓦、18兆瓦……大冶特鋼助力國產大功率風機不斷刷新紀錄。
綠色工廠,“綠”意盎然。通訊員 供圖
紅色工匠精神
是什么鑄就了大冶特鋼不斷突破挑戰、刷新紀錄的底氣?
2023年,這場盛會有答案——5月20日,大冶特鋼迎來了“大冶鋼鐵廠黨支部”成立100周年和建廠110周年的雙喜之慶。回首崢嶸歲月,企業發展史背后,隱藏著大冶特鋼屹立百年的“秘訣”。
1921年秋,受惲代英、林育南發起組織的革命團體“共存社”的委派,林育英化名李福生,以翻砂工人的身份,來到大冶鋼鐵廠(大冶特鋼前身),傳播革命火種。在他的影響下,覺醒的工人在這里建立了60余人的學習小組。
1922年2月,林育英加入中國共產黨后,被委派成為黃石港石灰窯的黨代表。在他的領導和教育培養下,大冶鋼鐵廠工人仇國升、劉敢生、林家慶等于同年3月12日加入中國共產黨,并組建了黃石地區第一個黨的“基本組織”——中國共產黨大冶鋼廠組。
黨組織的成立既在中國“鋼鐵搖籃”播下了革命的火種,又鑄就了百年企業發展的“根”與“魂”。在為國擔當的“紅色工匠精神”指引下,百年來,大冶特鋼由小變大、由弱變強,從“鋼鐵搖籃”逐漸成長為“特鋼領袖”。
數字平臺,智能管控。通訊員 供圖
近年來,大冶特鋼堅持以引領特鋼發展為己任,推動原創技術研發。企業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堅持走發展特種新材料與先進材料的差異化競爭之路,助力保障國家對關鍵特鋼材料的需求,發揮科研創新平臺優勢,實現關鍵共性技術與先進材料的突破和引領。
心系“國之大者”,大冶特鋼不斷追求關鍵技術創新,2023年獲得專利授權117項,其中發明專利37項,170鋼管廠“一種快速測量三輥減徑機軋輥孔型長半軸方法”等5項發明獲得PCT國際專利授權;獲得省部級以上科學技術獎6項,其中“新一代長壽命軸承鋼抗疲勞組織性能調控技術”獲得冶金科學技術一等獎。
同時,該公司還入選第七批“全國工業領域電力需求側管理示范企業名單”,全國16家企業入選,系唯一一家特鋼企業。大冶特鋼更是為萬米“深地一號”、“深海一號”、直徑8.61米盾構機主軸承、粵港澳大灣區核心交通樞紐深中通道等國家重點項目提供了硬核保障。
記 者丨呂鑒蕾
通訊員 丨王虎濤、朱豐景、朱友松
出 品丨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指 導丨黃石市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