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吳滕鈺、張闖、肖熠)1月25日,7歲的英山縣陶家河鄉陶家河村小朋友趙翊安一吃完午飯,就急忙忙地搬出家里的小板凳,牽著他2歲的小表弟來到村頭小廣場等候---今天他們的外公要上臺演節目,兩位小朋友格外期待。
下午2時許,以“東坡廟會·回家過年·英山村集”為主題的紅色文藝輕騎兵送戲下鄉文藝演出拉開序幕。該縣百余名文藝志愿者來到陶家河鄉,與當地村民自編自導自演的節目整編成一臺頂配“村晚”。黃梅小戲、歌曲串燒、小品三句半、村民廣場舞……小廣場上擠滿了前來看戲的群眾,笑聲、掌聲夾雜著喝彩聲,現場氣氛一浪高過一浪。
當天正值臘月十五,恰逢當地“趕集日”。陶家河鄉地處英山縣東北部,毗鄰安徽省岳西縣。上世紀九十年代,由于交通物流較為落后,當地商販自發在每月農歷十五沿街成集售賣商品,后逐漸形成特有的“趕集文化”并一直延續至今。
由于是春節前的最后一個“趕集日”,前來打年貨備年貨的群眾激增。來自湖北、安徽、河南等地的五百余名商販把一個個攤位從鎮區沿河大道一直擺到了湖北大道。肉菜蛋奶、瓜果副食、生活用品、生產農資……從吃的到用的再到玩的,應有盡有。不少山下市民專程驅車前來,只為感受大山里獨有的年味。
不僅如此,該縣挖掘陶家河鄉厚重的紅色文化,創作編排了以《叫一聲我的哥》為代表的歷史題材紅色情景劇,當天也首次與陶家河鄉群眾見面。據悉,春節前后,該縣積極融入全市“東坡廟會·回家過年”系列活動,創新打造“英山村集”、“英山村晚”等系列子活動,進一步擦亮英山本土農耕文化、民俗文化、邊貿文化、非遺文化、紅色文化等品牌,讓群眾在回家過年期間既感受到濃濃年味,又能在家門口享受到誠意滿滿的“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