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馬麗婭 王浩)“路不平、燈不明、車難停、家不寧……”這是很多崇陽人曾經對老舊小區的抱怨。
如今,通過翻新升級,當地群眾對大變樣的老舊小區紛紛稱贊,曾經的“怨言”已經變成了“美譽”。
立足于“人民至上”
正月十五,大街上車水馬龍,熙熙攘攘。位于該縣南北大街的企管小區里,居民們不緊不慢地穿梭,空氣中時而飄來街邊小吃的香味……
這是一處有著50多年歷史的老街區,它位于崇陽城區的核心區域,周邊已形成了成熟的商業、教育、醫療、娛樂等配套設施。
“盡管能方便地獲得各種服務和便利,但居住環境卻令人堪憂!”小區黨支部書記黃天良告訴筆者,企管小區原本由6個小區組成,有1670戶3280人,巷子多,人口雜,房屋年久失修、破敗不堪,路面坑坑洼洼、污水橫流……
2023年,該小區被列入崇陽縣老舊小區改造內容。“我們首先打破小區之間的界限,將6個小區進行連片改造、共建共享。”項目負責人陳張介紹,通過對小區空間碎片進行整合、“化零為整”,為配套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植入騰挪出了有效空間。
在改造過程中,更是立足“人民至上”:組織居民代表開會,充分討論,把主動權給居民,讓居民成為小區改造的“首席設計師”。于是,大到整體設計規劃,小到一棵樹的移栽,遇到問題了就坐一坐、聊一聊,“舊改”的繁事瑣事也迎刃而解。
下足了“繡花功夫”
“做了十幾年工程,這是我遇到的最難的一個!”儀表小區宿舍樓改造現場,項目施工負責人晏高雄坦言。
因修建年代久遠,該小區內道路破損、停車位緊缺、市政管線老化、污水跑冒,基礎設施功能較差,特別是雨天積水問題讓居民苦不堪言。此外,小區里老年人很多,但公共空間逼仄,缺乏活動場地,嚴重影響他們的居住幸福感。
可改造時涉及拆遷,有群眾不理解,以致來阻工。經過一輪輪的反復溝通,這里不僅修繕了房屋,還進行了雨污管網改造、預埋消防管路等一系列改造,同時增設停車位和非機動車棚,以解決小區頑癥。
小區的“升級”,直接關系著群眾的居住體驗。筆者采訪中了解到,在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崇陽秉持“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理念,下足了“繡花功夫”:
針對樓房漏雨、外立面老化脫落問題,重做屋面防水,重刷外墻漆;針對樓房外表面窗、雨棚、防盜網、空調外機雜亂,部分住宅未設置煙道等問題,統一進行更換或調整;
為了打造更好的人居環境,鋪裝人行道,修筑瀝青車道,并增添綠化等。圍繞老年人需求,安排集中晾曬區,增設老人休閑娛樂和健身交往空間;在生公共通道處修建了便民斜坡和扶手,方便行動不便的老人出行。
年輕人希望停車更方便,設置多個機動車停車位,基本滿足居民的停車需求;孩子們的活動場所少?改造時添置了多處兒童游樂設施。有群眾向往住上“電梯房”,為每棟樓量身定制加裝電梯方案,并結合市政改造同步推進……
賺足了群眾贊譽
“以前門前是條臭水溝,溝里成群的老鼠出沒,家里連門都不敢開!改造一新后,就像搬了新家!”老法院小區,60歲的居民姚瑜對“老舊改”連連稱贊。
面對小區一系列更新改造成果,姚瑜的公公——今年86歲的退休老干部張國煌老人,還專程寫了兩首詩送到小區改造指揮部,以表謝意。
“小區改造好后,我越看越舒服,感覺自己越活越幸福!”張國煌老人感慨。
改好老舊小區,既溫暖了人心,又保留了煙火氣。走訪中,該縣很多居民普遍認為,老舊小區地段好,交通便利,生活設施齊全,最主要的是有人情味,現在一改造,更完美了。
從居民們的表述中,筆者真切地感受到,崇陽人對此次改造的認可。
“改善的是環境,凝聚的是人心。小區環境改善了,不僅居民住得舒心,還能喚起大家共建家園的熱情。” 大集社區黨總支書記黃正亮告訴筆者,通過改造,小區群眾的生活不斷向好,主人翁責任感不斷加強,參與城市建設的自覺性、積極性、主動性也提高了。
一處處舊里換新顏的背后,是把人民城市的理念落到點點滴滴、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變成可感的現實。
“堅持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即使是老舊小區,也能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為居民高品質生活的空間。”崇陽縣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除了硬件的提升,將用 “陣地紅”+“物業紅”+“志愿紅”繪制老舊小區長效治理的紅色拼圖,讓老舊小區改造的“后半篇文章”越寫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