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向能來 虞利榮)萬物生,春耕忙。3月15日,在陽新縣城東管理區十里湖小麥種植示范片,麥苗青青,碧水繞田。
伍儀建操縱植保無人機為小麥噴施撥節肥。張丕興 供圖
麥田里的植保無人機往返忙碌著。“這幾天天氣晴好,氣溫回暖,我們搶時用植保無人機給小麥追施拔節肥,這樣省肥,省時、播撒還均勻,莊稼吸收快。”種糧大戶伍儀建說。
今年49歲的伍儀建,是土生土長的陽新縣王英鎮新街村人,從小就跟隨父親下地干活,犁田耙地之類的農活樣樣都會。伍儀建深深地愛戀家鄉土地,他高中畢業后在村里創辦一個糧油加工廠,為鄉親們加工糧食和油料。
但是,伴隨著市場化的沖擊,家鄉一些青壯年陸續外出打工,好端端的田地常年無人打理。看著這種現狀,伍儀建感到擔憂,也深感痛心,他立志改變這種狀況,要用自己的行動引領鄉親們。
他決心將外出打工人員的責任地流轉過來,自己集中耕種,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統一播種,統一管理,統一銷售,走高效農業的新路子,他要用汗水和智慧將農業做強大,這也是伍儀建的“強農夢”!
2011年3月,為了實現這個夢想,伍儀建進行了艱辛的探索。伍儀建先從自己家鄉新街村做起,流轉本村撂荒田200畝,租金每年每畝100元。天道酬勤。這一年,伍儀建種植的一季中稻喜獲豐收。2013年,伍儀建開始跨村包地種糧,把視野拓寬將本鎮團林、彭晚、下泉3個村,流轉田地面積500畝。
2015年,他走出陽新,到大冶市殷祖、靈鄉等鄉鎮承包耕地種田,進一步開拓了市場。他的糧食供不應求,訂單遍及陽新各大糧食加工企業,前景廣闊。從2011年開始承包耕地種田,到2023年流轉承包陽新、大冶兩個縣市的農田,連年好收成,實現“十二年豐”。
去年冬,一條信息讓他如獲至寶——陽新縣加大力度推廣“稻—麥、稻—油輪”作消滅“冬閑田”,城東管理區十里湖有一片田地在冬閑。伍儀建聽說后,連忙趕到十里湖,實地勘測,現場查看。
由于當地農戶都有種植太湖糯水稻的習慣,而等太湖糯收割后就延誤了小麥的播種時間。為此,伍儀建采取水稻機收、秸稈打捆回收,小麥種、肥、藥機械一體化直播,大大地縮短了生產時間。于是,在縣農業農村局專家的指導下,伍儀建在這里承包了2400畝面積,種植一季小麥,每畝支付租金100元,讓冬閑田不再閑。
伍儀建在農技專家指導下進行小麥飛防。張丕興 供圖
為了提高種田經濟效益,伍儀建積極推廣農機化,購買農業機械和農機具。如今,他擁有大型拖拉機5臺,收割機3臺,植保無人機2臺,高速插秧機1臺,配套的農機具30多臺套。 伍儀建實現了他的“強農夢”,他目前耕種農田 4500 畝,實施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五良”技術集成,讓單產大面積提升,成為陽新縣有名的“種田大戶”。
伍儀建致富不忘鄉親 ,積極從事公益事業,王英鎮成立教育基金,他捐款兩萬元。他長期吸納 8名脫貧戶勞動力就業,還安排6人進入合作社做短期工,長期聘請拖拉機駕駛員2名。2023年,伍儀建被評為“陽新縣十佳種糧大戶”,在慶祝“農民豐收節”大會上披紅戴花。
今年正月初六,王英鎮黨委書記孔祥鵬上門慰問伍儀建,實地察看他的春耕備耕設施和現場,為之感動。孔祥鵬說:“伍儀建熱愛家鄉,熱愛農業,執著追求強農事業,很不簡單!下一步,我們將動員周邊兩個村的農民,將干塝田流轉出來,讓他耕種,進一步擴大規模,我們要全力做好服務工作,支持他把農業產業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