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良田萬頃的堰畈橋村大畈,春耕生產即將全面鋪開。通訊員 供圖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傅濠)全年糧食喜獲豐收、農副產品精彩出圈、科技助農播撒希望、農旅融合趟出新路……2023年,大冶市陳貴鎮牢牢把握鄉村振興重點任務,大力發展鄉村特色農業、文化旅游等優勢產業,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激蕩起陳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鏗鏘足音。
以特色農業帶動鄉村產業提質增效
近日,陳貴鎮堰畈橋村村民程正春,望著自家承包的1000多畝稻田,喜不自禁。
談到今年打算,他說:“現在正在備耕,不久之后春耕播種將全面鋪開,等插完了秧,稻田里一片綠油油的,別提有多好看了!”
那去年的收成如何?
“去年投資還是蠻多的,早稻畝產800斤,雙季稻畝產1500斤,晚稻畝產1000斤。除去每畝300多元的地租,每畝900元左右的肥料、人工、機耕費等費用,算下來,平均每畝地賺個100元—150元不成問題,去年收入光種糧這一項就有十多萬元吧!”剛在田間里勞作,曬得滿面黝黑的他笑著說。
顆粒歸倉,滿滿當當,看到這一幕,程正春比誰都高興。
在陳貴鎮的不少村莊,溫室大棚里的草莓、蔬菜、中藥材等作物,長勢喜人。近年來,為做大做強特色農業,不少村民在村集體和農技人員的指導下,創辦了各類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如今,從田間地頭里生長出來的各種果蔬和農作物,正借助市場經濟的東風源源不斷的走向城里人的菜籃子。
2023年,陳貴鎮預計實現糧食總產量21183噸,蔬菜總產量29605噸,同時發展優質林特(水果)基地32個,面積達到1.5萬畝。蓬勃發展的特色農業,不僅讓村民實現就近就便就業,也帶動鄉村產業提質增效。
喜獲豐收的草莓吸引大量游客前來采摘。通訊員 供圖
科技下鄉助力打通產業發展“血脈經絡”
“目前黃花菜種植需要注意的問題是哪些?”“如何真正把黃花菜產業做大做強……”3月底,上羅村忘憂黃花菜基地老板馮龍,與前來指導的武漢市農技推廣中心正高級農藝師朱林耀邊走邊攀談著。
“去年,我們基地黃花菜收成有5萬斤—6萬斤,收入約有上百萬元。今年,我們打算對基地噴灌設施進行改造,開展水肥一體化建設,也希望能在農業技術專家的精心指導下,推動黃花菜種植量質齊升。”閑聊間,馮龍喜上眉梢,對來年黃花菜種植充滿了信心。
這是陳貴鎮積極開展科技助農的一個縮影。
2023年,該鎮引導增發、大泉溝、百果匯等生態農業公司對接武漢市農業科學院、湖北師范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10余家科研院所開展農業示范應用推廣和聯合攻關,完成草莓高架栽培、甲魚養殖冬季增溫、水果高枝嫁接等農業科技成果轉化6項,選聘市級農業科技特派員10名,開展農業科技服務120余次,完成金盆地生態農業公司450㎡溫控大棚智慧農業設施建設。
科技下鄉,為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插上了一雙“金翅膀”。
省柑橘產業鏈專家在義順農莊進行技術指導。通訊員 供圖
農文旅融合發展打造鄉村振興“金名片”
每逢節假日,雷山名勝風景區、大泉溝風景區都是一片繁忙。
當地群眾身著盛裝,熱情地為游客表演非遺文化獨竹水漂和猴戲,端上村民自產的農家菜,斟滿醇香的農家酒,歡迎四海賓朋。村街小路的路燈、標志牌、墻畫等特色裝飾隨處可見。
當前,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無疑成為推動陳貴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
2023年,雷山名勝風景區深度開發客源市場,整合周邊文旅景點資源串點成線,以節慶活動聚人氣、展形象。
去年十一、中秋兩節期間,景區與河南鑫程巡展有限公司合作,在景區龍鳳池和大石鼓分別開展系列非遺文化節目展演活動,為期八天的節慶活動取得圓滿成功。
文旅興,鄉村富。從南山片區沿線各村大力發展休閑采摘游、生態觀光游,到著力打造王祠、九橋、李河旅游片區和“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特色旅游小集群,再到打造陳臺路、大泉溝路、陳羅路等精品旅游線路,源源不斷的客流帶動周邊農特產品、商貿物流供需兩旺。
“誰不說咱家鄉好?陳貴不比城里差!”下一步,陳貴鎮將圍繞“青銅文化”“龍獅文化”“自然山水”等主題,依托小雷山、大泉溝、天臺山三大景區,培育生態旅游、森林康養、休閑露營等新業態,持續帶動獼猴桃、葡萄、草莓、甘蔗、蜜桔等特色農產品出彩出圈,努力讓農文旅融合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群眾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