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胡小軍、曾達飛、陶輝 通訊員郭斯、岳紅霞)“深化跨省跨江區域協作,奮力打造湖北東向開放‘橋頭堡’”是黃岡市委市政府對黃梅發展的定位和要求,4月16日,在黃岡“奮戰開門紅 縣市長話經濟”系列新聞發布會上,黃梅縣委副書記、縣長馬梁圍繞五個方面,重點介紹黃梅改革賦能、轉型增效的工作舉措。
馬梁說,2024年,該縣將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以強縣工程和鄉村振興為主攻方向,著力改革賦能,突出項目為要,狠抓產業培育,力爭全年GDP增長8%、規工增加值增長11%、社零額增長10%、固投增長13%以上。
堅持鏈式招商,深化產業協作
馬梁說,圍繞強縣富民產業,推進“區域+產業協同”,黃梅縣力爭全年新引進億元以上項目65個,協議投資額350億元,到位資金100億元以上。
西融武漢都市圈,打造光通信材料產業配套區。依托光谷第九園小池科技產業園,主動融入武漢“光芯屏端網”,形成產業配套。當前,圍繞前端導體銅基材料、線纜護套料,做強時代精銅、科普達等項目;聚焦中端光纜電纜及光通信設備制造,培優雙杰電氣、永通中策等項目;拓展后端智能液顯制造,引進傲得高清攝像模組、經威科技LED液顯等項目,打造鄂東光通信材料重要增長點。
南接環鄱陽湖經濟圈,打造農產品區域性集散地。發揮康宏生態等龍頭企業牽引作用,整合鄱陽湖周邊小龍蝦等特色淡水產品資源,建設區域性水產品基地。著力發展水產品預制菜、糧油健康食品,建設農產品加工專業園區,配套智慧物流中心、米制品和水產品檢驗檢測中心,加速建設禾美魚制品預制菜、大北農產業基地等項目,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
東聯長三角和皖江城市帶,打造紡織服裝產業轉移承接區。依托九江石化等PTA產能,協同承接長三角地區長絲、短纖織造產業布局。今年我們優化“1+3+6”招商機制,圍繞主攻產業,強化“園區+分局”協同聯動,一體招商與安商,提升項目落地質效。
據了解,一季度黃梅縣已簽約引進項目33個、協議投資額133.7億元。
擴大有效投資,推進區域協同
當前,黃梅正實施小池新三年行動計劃,以跨省跨江合作為重點,擴大交通互聯、產業協作等領域項目投資,力爭全年新開工入庫億元以上項目100個。
圍繞交通同軌,實施黃黃高速“四改八”,深度融入武鄂黃黃都市圈;推動黃小高速改擴建,快速連接南昌都市圈。同時,協同推進英梅高速項目前期工作,加快融入大別山旅游圈;共推九江至黃梅過江通道建設,織密跨江交通網。
圍繞產業同鏈,建設區域性綠色印染基地,完善熱電聯產、污水處理等專業配套,培育15億米的印染面料產能。改造小池裕豐農產品市場,擴大小池、分路蔬菜基地,打造九江“菜籃子”。
圍繞流域同治,加快投資7.6億元的華陽河蓄滯洪區等在建項目進度,謀劃投資20億元的引江灌區新建工程,與九江、宿松開展生態環保聯合執法,打造長江水安全保障協作區。
培育龍頭企業,厚植競爭優勢
馬梁介紹,該縣以工業倍增為抓手,推進新型工業化,打造紡織服裝、農產品加工、光通信材料三個百億產業。
加速行業擴量。深化“四個一批”,加速投產進規一批,力爭完成德屹紡織面料等30家以上企業進規;支持實施技改一批,加快匯尚新材料等項目技改,推動產業升級;引導滿產達產一批,抓實宇星水鉆等68個工業增長點;招引總部回歸一批,推動宇洪光電項目做強做優。
激勵企業提質。制定《支持工業倍增的十條意見》,著眼創新驅動,出臺研發補貼、專精特新補貼等政策,激發科創活力;著眼金融助力,給予貸款貼息、上市輔導等支持,梯次培育10家上市后備企業;著眼降本增效,落實用電、物流、電商等補貼,精準扶持產業發展。
推進產業增效。做優光通信材料產業園區,加快“五個一”要素配套,即“儲備一批標準地1000畝,建設一批標準化廠房4.5萬㎡,建立一個光通信材料院士工作站,籌建一支產業引導基金,培育一批鏈主企業”,搶占新興產業賽道。以供應鏈提升產業鏈,建成華紡鏈全省首家縣級服務中心,84家紡織企業注冊上鏈,共享代采集配、撮合交易、供應鏈金融等服務。
著力以旅活商,拉動消費需求
近年來,黃梅縣發揮非遺文化優勢,興文旅、帶商貿、活消費。
積極引客入梅。依托雙高鐵、雙高速,建設多彩旅游路,開發文創產品、文藝小劇、文化美食,以東山問梅村為中心拓展禪修康養體驗,以袁夫稻田為樣板打造特色民宿集群,以向日葵基地為代表導入研學旅行實踐,推出跨區域旅游線路,引流納客。力爭全年旅游綜合收入突破80億元。
激活商貿消費。舉辦“東坡廟會”“美食節”等活動,撬動傳統消費;實施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推進汽車“換能”、家電“煥新”,拉動消費增長。一季度袁夫電商等19家企業入限。
穩住房地產市場。強化城市更新拉動,加快老舊小區改造,打造宜居空間;用好綜合性民生政策,吸引新市民進城安家;推出高端住宅帶動,釋放改善性住房需求。一季度商品房銷售1786套、21.14萬㎡。
深化改革試點,推進強縣工程
馬梁說,該縣著力以改革轉方式、匯動能、強縣域。2024年,該縣將以“雙集中”為切入點推動新型城鎮化,促進“人、城、產”融合發展。
引導人口聚集,發揮全國首批義務教育均衡縣、湖北省教聯體改革試點縣的優勢,制訂進城農民“三權不變”和鼓勵生育、住房保障等綜合政策,吸引人口進城安家落戶。
提升縣城品質,圍繞綠色低碳建立“規、建、管”一體化機制,建成G105改擴建項目,疏解過境交通,構建交通“快慢”體系;加快供水水質提升工程和備用水源項目建設,完善供排水“上下”通道;推進濱江公園和縣河整治工程,建設“藍綠”生態空間。
促進產業集中發展,加快建設數字化天網、物流地網、供應鏈金網和貿易商網,以專項政策和專項配套賦能專業園區,推動形成“產業園就是產業鏈”。
同時,以縣域為單元統籌城鄉發展。構建農文旅融合的發展體系,融合發展生態觀光養殖、民宿集群、研學旅行和田園綜合體等多種業態,實現利益融合,促進農民增收。
構建城鄉均衡的服務體系,堅持城鄉融合、固峰填谷,推進教聯體改革,信息化改造網絡互聯,城鄉一體上大課,讓群眾在家門口上好學。統籌縣鄉村醫療資源,加快數智病理遠程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建好醫共體。提升機構養老、社區養老服務效能,推行“互聯網+居家養老”模式,加快養老服務體系建設。
構建共建共享的治理體系,圍繞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推進考田河小流域治理,打造和美鄉村示范片。發揮群團組織、自治組織和社會組織的作用,完善項目以獎代補等工作機制,以共同締造理念和方法引導群眾共同參與、助人自助。
馬良表示,下一步,該縣將深入推進“五個以”的實踐探索,對標落實“五個一”實踐要求,奮力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