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胡劍芳 李小梅)中國桂花之鄉咸安,是國家森林城市,全區有天然林54.34萬畝,占森林總面積的41.18%。4月18日,筆者穿行在咸安區綠色天然林的氧吧里,感受青山潑畫的醉美愜意,聆聽村民保護青山的那份純樸與感動。
汀泗橋馬鞍村8組張德勝正在一片綠色滴翠的自家天然林邊勞作,一邊對上山村民提醒禁帶火種上山,一邊拿著砍刀對路邊苞茅和野藤進行清理。
“我家還有我們組300畝天然林保護得非常好,不僅美化了村灣,凈化了空氣,還保證了植物的多樣性,大多數樹比碗口還粗呢。”說起天然林的保護成果,張德勝雙手合籠自豪地比劃道。
原來,張德勝家有50畝天然林,國家每畝補貼14元,區級補貼80元,這50畝天然林可補4700元。像張德勝一樣,村民本來就有保護山林的習慣,有了國家和政府的補償,保護天然林的積極性更高了。
在向陽湖鎮廣東畈村18組,連綿的孝子山265畝天然林鳥語清脆。58歲組長楊丙午正帶著護林員巡山,宣傳森林防火,看看樹木長勢。
“每年11月份就會在山腳下劈出30米寬的防火帶,組級護林員在清明節防火期間在村灣敲鑼鳴示,勸阻村民田邊地坑野外用火。”楊丙午說,若看到松材線蟲等疫木,就及時與當地黨委政府和林業部門聯系,確保天然林安然無恙。
2014年,咸安區劃定區級天然林保護示范區面積2萬畝,2018年增至3萬畝,到2020年增至5萬畝,占全區天然林面積的17%,范圍遍及全區13個鄉鎮辦78個村187個村民小組,保護經費從區級財政預算的160萬元增加到500萬元,補償標準從50元/畝提高到80元/畝。
除國家公益林補償外,咸安區持續十年投入千萬元為天然林派發“生態紅包”,讓綠滿咸安成為一張名片,讓森林康養成為一種時尚,讓打造武漢都市圈自然生態公園城市多了一份底氣。
為什么要斥資巨額保護天然林?
“相比經濟林一時的經濟效益,天然林的生態、社會、文化效益更全面、更長遠。”咸安區人大常委會主任鄭奇明說,特別是前屋后的生態林,不是一般意義的植物,而是一種集體鄉愁記憶,一種人文情懷,也是發展森林康養,打造自然生態公園城市的要求。
如今,綠色生態也不斷釋放生態紅利,美麗經濟效益疊加。大幕鄉東源村櫻花谷首批納入天然林保護,如今成了“賞花游”的網紅打卡地,不少村民吃上了“旅游飯”。汀泗橋鎮星星竹海陳家溝成為休閑娛樂的天然氧吧。洪囗熊家灣成為農旅融合示范點,年綜合收入可觀。
“咬定青山不放松,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像呵護眼睛一樣呵護天然林。”咸安區林業局局長錢華說,持續加大宣傳、保護、監督等力度,確保森林安全,讓綠色在青山流淌,讓生態及經濟效益疊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