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 者丨呂鑒蕾
通訊員丨黃旺宣、魏永伙、李俊、楊秋 采寫報道
老兵趙際明近照。呂鑒蕾 攝
今天(4月24日),是第九個“中國航天日”。
在黃石老兵趙際明的心中,只要想起兩件事,自己的情緒就久久無法平靜。
一是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二是因抗擊新冠肺炎而犧牲的公職人員中,其中大部分是黨員。
趙際明在西安當兵時候的部分照片。受訪者 供圖
那一晚,全國沸騰
1970年4月24日 這是一個正式開啟了中國航天時代的夜晚。
當晚21時35分,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的“發射”口令下達。
遍布全國的測控網開始陸續接收到火箭上的遙測信號,地面觀測站的工作人員一直在緊張地監聽著衛星。
1968年入伍,1970年剛好在西安從事通信兵任務的趙際明介紹,那時候衛星的測控中心設在西安,管理和指揮各站工作。
見記者面露困惑,他進一步解釋,各站測得的數據,經過通信線路送到中心,中心計算機綜合各站數據,計算出衛星的軌道參數。需要衛星做某種動作時,中心發出遙控指令,經過適當的測控站發往衛星。
“在衛星正式確定發射前,更是需要做大量的數據傳輸和處理工作。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時,幾乎動用了全國60%的通信線路。”趙際明說,“西安附近線路如果出現故障,我們就得馬上趕過去搶修,而我是當時出了名的技術標兵。”
趙際明回憶,有一次西安附近線路忽然出現了中斷,情況緊急,部隊立即指派他帶隊前去排查搶修。“我們到達的時候,連隊、民兵都在現場候著,意味著只要確定了地點馬上開挖。”趙際明說,“多年經驗告訴我,最近因為下大雨,不少地方都出現了塌方,很可能是電纜被壓斷了。”
沿著這個思路出發,趙際明和戰友腳踩泥濘仔細排查。不到半小時,他們就借助儀器確認了信號微弱的地方——這一處線路斷了。
“4月24日晚,當廣播里傳出《東方紅》的旋律時,我們每一個戰士都激動地跳起來,大家邊跑邊大喊,‘祖國萬歲、毛主席萬歲!祖國萬歲……’”回想起那天晚上的場景,趙際明情不自禁,轉眼老淚縱橫。
那一晚,全國沸騰了。許多4月24日這天出生的嬰兒,不約而同地有這樣一個名字——“衛星”。
趙際明帶隊參加社區創文創衛。受訪者 供圖
這一次,鄭重申請
1975年,帶著榮譽和憤懣,趙際明復員返鄉,安置在大冶鐵礦。
“那時候,我自認為技術好就有些目中無人,在部隊里也不怎么服管,因此還鬧了些不愉快。結果黨組織集體研究的時候,我的入黨申請就沒通過。”趙際明回想道。
這對心高氣傲的趙際明而言,簡直是一記悶棍,“心想不讓我入黨,我還就不稀罕了。反正不管怎樣都有口飯吃。”
以后,雖然好幾次領導朋友都提醒趙際明,作為一名老兵應該主動向黨組織靠攏,但最終他還是沒邁過內心的那道坎,想著自己這輩子沒入黨,不也過得好好的嗎?
事情的轉變出現在2020年。“截止到2月9日12時,因抗擊新冠肺炎而犧牲的公職人員54人,其中黨員36名,占比66.7%。”2020年2月,當通過電視節目看到這組數據時,趙際明的內心防線一瞬間被擊破了——很多黨員沒有在戰場上倒下,卻在戰疫中犧牲了。這種力量從何而來?面對疫情感染的風險,難道他們沒有畏懼?
75歲老兵趙際明因“逆行者”熱淚滾滾。呂鑒蕾 制作
“什么是初心和使命?什么是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就是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在人民群眾需要的時候義無反顧。”經過主動學習和反復思索,趙際明懊悔不已,“虧自己還是一名受黨多年培養的老兵,竟然連這一點政治覺悟都沒有”。
想明白了這些,趙際明再也坐不住了,他決心在疫情大考中接受檢驗。在疫情防控吃緊的關鍵時候,趙際明及時充實到黨員志愿者隊伍中,并系統全面加強黨史學習。從此,老虎頭社區居民們身邊也多了一個熱心腸的“老趙”。
疫情平穩轉段后,趙際明聯合小區部分退役老兵、老同志,組成“老有所為”志愿服務隊,繼續發揮余熱。
“到了我這個年紀,入黨就是追求心里最純真的信仰!”2022年,時隔40余年,趙際明再一次鄭重遞交了入黨申請書,“敬愛的黨組織: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