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 田城 通訊員 胡亞斌、董志城)感受地質文化,體驗農耕生活——4月19日,黃石市下陸區銅都、張家湖小學400余名學子奔赴陽新縣楓林鎮湖田村,開啟以“地礦科普+農耕勞動”為主題的研學活動。
今年以來,陽新楓林鎮緊抓鄉村振興戰略契機,開辟產學研融合發展“新賽道”,打造“鄉村研學”旅游名片,極大提升了村莊發展核心競爭力。
開辟新質發展鄉村賽道
因為地處山區腹地,交通閉塞、基礎設施落后,村民大多外出務工,歷史上,湖田村一直是貧困村。
近些年,村里依托獨特的地質條件,打造出“地心大峽谷風景區”,但由于宣傳力度不足,游客數量不多。
村“兩委”與駐村工作隊共同研討,積極探索適合本村的發展路徑。
研學作為一種寓教于樂、融學于游的教育形式,市場熱度較高,地質文化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內容。
綜合分析后,村“兩委”與駐村工作隊決定結合市場熱點及需求,盤活現有地質優勢資源——地心大峽谷,將其打造成研學基地。
按照設想,通過開展研學活動提升景區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增加村集體收入。同時,還可以帶動本村人員就業務工,實現家門口就業。
湖田村黨總支書記柯政賢說,此前景區只有十幾名就業人員,開展研學基地之后,人數翻了一番。隨著研學人數增多,就業機會還將繼續增加,不僅留住了年輕人,更留住了一批有助于村子發展的骨干人才。
“今年,研學基地能為村集體帶來至少8萬元收入,拓寬了增收渠道,緩解了發展壓力?!?他說。
陽新楓林地心大峽谷吸引越來越多學校開展研學活動 通訊員 胡亞斌/攝
地質文化碰撞農耕文化
地質文化與農耕文化相融合,會不會碰撞出火花?
經多次研討,該村決定以地質文化科普為主要特色,以勞動實踐、戶外拓展為基礎,結合本地農耕文化資源,將傳統文化與地質文化進行融合,為研學活動賦能。
很快,從融音樂、舞蹈、技藝于一體的威風鑼鼓到黃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印子粑;從播撒玉米種子到品味地地道道的農家菜;從神秘刺激的地心探險到生動具體的地礦科普……
一道道農耕文化和地質文化兩種元素融合“烹飪”而出的“文化大餐”呈送到游客前,極大拉高了市場口碑。
據悉,為打造安全優質的研學品牌,研學基地還與黃石礦博園、東楚傳媒、黃石一旅及軍豪拓展等優秀研學團隊合作,配備了政治素質良好、教學經驗豐富,技術過硬的專業師資隊伍,為研學活動提供軟實力保障。
楓林地心大峽谷洞內景觀。 通訊員 胡亞斌/攝
聚力打造更高科普教育基地
鄉村研學概念小試牛刀,湖田村嘗試到了甜頭。
眼下,湖田村“兩委”及駐村工作隊正積極爭取黃石市教育局以及黃石團市委支持,接洽市內教育資源,推介研學基地優勢,聚力打造縣級和市級“科普教育基地”及“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按照規劃,該村里將依托專家團隊力量支持,增強研學基地軟硬實力,努力推出內容豐富、舒適有趣、安全可靠的科普研學產品,從而迎來武漢、黃石、黃岡等各地學校師生。
與此同時,研學基地充分發揮現有的平臺優勢、資源優勢等,與楓林鎮黨委、政府合作,推進全鎮旅游產業戰略性布局、專業化整合,讓本鎮旅游資源布局更優。
未來,楓林鎮計劃將湖田村地心大峽谷,周邊樟橋村、漆坊村、長圳村等村莊文旅資源以及楓林勁牌酒廠串聯起來,開設屬于本鎮的特色旅游專線,打造屬于楓林的自主旅游品牌,提升本鎮的盈利能力和發展后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