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祝寶成 王莉敏 郭蓉 呂志海 喬羽) 春夏之交,走進赤壁市赤壁鎮東柳村,一幅鄉村振興美麗畫卷撲面而來。
10余年前,東柳村農村人均純收入還不足9000元,村集體經濟是負數,被稱為“窮窩子”;如今,該村人均純收入已超2.6萬元,村集體經濟突破50萬元,是遠近聞名的示范村。
產業興旺
村民人人擼起袖子加油干
“今年行情比去年還好,我們種的瓜在湖南市場上供不應求。”5月17日,東柳村的西瓜大棚里藤蔓綠油油一片,一個個翠綠的西瓜掩映其中,村民們正忙著采摘、裝運,村黨總支副書記曾大才“巡視”一圈后,與大家分享好消息。
曾大才還有一個身份,是赤壁創先種植專業合作社市場銷售組組長。2013年,東柳村就探索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發起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2019年,合作社開始將村民的土地流轉到集體,按照統一品種、統一采購、統一管理、統一包裝、統一銷售的“五統一”模式進行經營管理。
種西瓜的淵源,要從幾名浙江老板來東柳村租地說起。當時,村干部們發現浙江老板種西瓜,一畝地至少可以賺5000元,一家包上20畝地,一年下來收入上10萬元。而村里老百姓種傳統作物收入甚微。
借著國家持續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機遇,東柳村逐步實現小田變大田、溝渠路電四通八達,各類農機可以盡情施展。該村“兩委”順勢推動適度規模經營,由村干部帶頭入股合作社種西瓜。看到成效后,村民們紛紛加入其中。
“2021年每股分紅1.5萬元,2022年每股分紅2萬元,2023年每股分紅2萬元……”曾大才介紹,家有60歲以下的男勞力可以入股,每股股金3.5萬元,最多不超過2股,可以1000元/畝地折資入股,也可以現金入股。脫貧戶則享受2000元每股的入股優惠,年底能分紅2000元。
除了股金,該村結合農作物類型和合作社收益,盡可能提高土地流轉租金讓利于民。目前,該村土地每年流轉金為800至1000元/畝,明顯高于周邊。同時,村民在基地務工,工資根據工種計算,男工15至18元/小時,女工13至15元/小時。
今年58歲的二組村民彭文華,過去在深圳跑運輸,剛返鄉時種自家10多畝田地加上農閑打工,每年最多五六萬元收入,供3個小孩讀書,日子過得緊巴。自從加入合作社,不僅可以拿到分紅,還能拿到租金和務工工資,每年收入都在10萬元以上。他干勁十足地說:“只要勤勞,不怕掙不到錢!”
東柳村有耕地面積5050畝,目前已完成土地流轉4800畝,流轉率達95%。主要種植高品質的4K西瓜、西蘭花、東北旱黃瓜、甜玉米、葡萄、有機大米等,實現特色種植產值達2170萬元。
如今的東柳村四季無閑田,季季有收益。合作社還投資新建了2000㎡的智能溫棚,培育甜玉米、西瓜和西蘭花等秧苗;投資新建了1500m3的冷庫,保鮮瓜果蔬菜,實現錯峰銷售,進一步提高經濟效益,促進農民增收。
今年,合作社又在赤壁鎮東風村和趙李橋鎮、黃蓋湖鎮等地流轉林地、耕地1200余畝,推廣“東柳模式”種植中藥材。去年底,中藥材基地募股時,盡管每股股金高達10萬元,村民入股熱情依然很高。當地村民在基地根本忙不贏,還吸納了周邊村組和鄉鎮的農戶就業。
今年56歲的張先成 ,被聘為中藥材基地的管理負責人,每個月保底工資2000元,在基地上管理每天200元,保守估算工資一年有6萬元。加上西瓜地分紅每股2萬元,養殖農蝦收入五六萬元,中藥材分紅還沒算進來,張先成預測著今年的收入臉上樂開了花,“愛人還可以帶孫子,比以前在廣東開餐館劃算多了。”
“明年這個時候,漫山遍野的藥材花也是一道風景。”曾大才看著長勢良好的中藥材說,到時候可以跟旅行社和學校聯系發展賞花旅游、農耕研學。為了盤活村集體資產,經村民決議,由合作社牽頭改造村里廢棄的小學,建中藥材加工廠,延伸產業鏈……
屋舍儼然
村灣處處彌漫濃濃的鄉愁
“以產業的共同締造帶動生活上的共同締造。”赤壁鎮黨委書記張本強說,東柳村共同締造推進順暢,群眾參與率和滿意度高,離不開村集體經濟發展得好,老百姓跟著村里發展產業賺到了錢。
村道干凈整潔,村居布局協調,墻繪栩栩如生,渠邊楊柳依依……在赤壁鎮副鎮長杜佳會的帶領下,沿著筆直的柏油路走進村灣,一幅幅路暢、村潔、景美的畫面映入眼簾,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的鄉愁油然而生。
杜佳會2022年被派到東柳村負責共同締造試點工作。在入戶走訪環節,就注重發動群眾參與村莊建設。至今讓村民記憶尤深的是,《東柳村“共同締造”活動征求意見表》,讓村民自己列出“要做什么事”“為什么要做”“打算怎么做”,引導村民既當“出題人”,也當“答題人”。
當年9月,東柳村組織老支書、老黨員、村民等,選舉成立“共同締造”活動理事會、監事會,同鎮干部、掛點單位干部、設計單位專家等,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
老支書劉紀華已近70歲,他主動與村干部一起向鄉親們宣講“共同締造”理念,打消村民的顧慮。在村灣環境改造中,他帶頭清理灌木雜草、溝渠淤泥,加固路邊的欄桿、風景樹的圍欄等。被選為監事會會長的他,還要負責巡視項目建設的質量、監督每一筆開支,確保錢用在刀刃上。
柳樹配上全村人姓氏組成的“東柳”二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字,龍蝦、西瓜、葡萄、西蘭花等果蔬……年近耄耋的汪紀祥,從小就喜歡畫畫、寫字,在村居環境改造中主動請纓揮毫潑墨,讓一個個貼近百姓生活的場景躍然墻上,成為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村民拆破屋、捐磚瓦、讓余地,修建休閑場地、百姓舞臺、共享菜園;沿渠村民一起挖蓮藕、清淤泥、除野草,暢通進村道路旁的安門溝;“農村工匠”張忠全帶著村民一起用廢棄磚瓦石磨盤、腌菜罐等裝點房前屋后……村民們齊心協力改變村容村貌的例子不勝枚舉。
“確實搞得不錯,這錢捐得值!”今年清明節前后,不少返鄉掃墓的鄉賢夸贊村灣發生了巨變。在“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號召下,東柳村鄉賢少則2000元,多則2萬元支持村灣開展人居環境整治。
2022年以來,東柳村先后在堤灣(一、二組)、復興墩(三組)分階段開展共同締造試點工作,解決了一批影響生產灌溉、村莊面貌、飲食起居等村民家門口的煩心事。今年,計劃結合東柳港小流域綜合治理,在四、五組繼續鋪開。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黃發垂髫,怡然自樂”,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千百年來人們追尋的夢想家園,如今在東柳全體干群的齊心協力下正一步步變成現實場景。
鄰里和睦
鄉村生活開出幸福的花朵
近年來,東柳村榮獲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湖北省文明村、咸寧市級文明村等稱號,東柳村治理“秘方”是什么?
起初,東柳村將堤灣黨員干部分成六個責任小組,每組組長就近聯系群眾,負責“共同締造”活動宣傳引導、好點子征集、動員群眾投工投勞等。每棟房屋門口亮出村干部、組長、黨員及所聯系村民的姓名,做到不落一人。
今年,為進一步加強村民自治,東柳村將全村劃分為5個網格,每10-20戶劃為一個“鄰里”,重構治理單元。除了選出5名格長、16名鄰長,還推選出群眾身邊的政策法規宣傳員、矛盾糾紛調解員、社情民意聯絡員、公共事務監督員等25人,不定期開展禁毒、反電詐、安全生產聯戶宣傳,形成“兩長四員”治理模式。
在該村“共同締造”過程中,有個關于將“煩心橋”變“同心橋”的故事。因為父親在世時一塊沒有分勻的宅基地讓兄弟兩家產生隔閡,直到父親、哥哥去世仍沒能化解。兩家向著門前的一座溝渠橋做圍墻、搭雞舍,導致橋路面坡度不一,周邊村民進出受阻,排水也不通暢。
為了解決問題,鎮村干部、理事會會長、老黨員等,多次與兩家人及其親戚朋友逐個做思想工作,最終雙方握手言和,拆圍墻、整雞棚、平斜坡,重新鋪裝道路、修整場地、美化庭院。哥哥家的兒媳婦感慨:“我們這一輩終于不用糾結了。”
過去,村口有個鐵棚改造成的小超市,既影響村莊美觀,又存在安全隱患。
過去,村口有個鐵棚改造成的小超市,既影響村莊美觀,又存在安全隱患。鎮村黨員干部、理事會成員也是齊上陣,多次上門走訪做工作,不僅成功說服村民拆除違建鐵棚,還借共同締造設計團隊、施工團隊的力量幫其翻新了鐵棚后的房屋。往日執拗的房主,現在看到村干部都是笑容滿面。
“設立安門溝渠長1名、進村路路長1名、小游園園長1名、路燈燈長1名、水管長1名,各自負責照看管護村內公共區域環境衛生。”東柳村在征求村民意見建議后修訂了村規民約,正在探索長效管護機制。
“四菜一湯,70歲以上老人8元一份,普通村民10元一份,對外營業15元一份……”這幾年,許多村民常年在果蔬基地工作,為了解決村里留守老人和務工人員的就餐難題,村里辦起了“幸福食堂”,讓百姓暖胃又暖心。
“汲取群眾智慧,借助群眾力量,辦好群眾事情,我們能做的就是搭好臺子、架好梯子。”赤壁鎮有關負責人說,群眾才是共同締造的主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