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豚暢游長江天鵝洲。
人工喂養長江江豚。
麋鹿與水鳥和諧相處。
麋鹿在保護區內奔跑。
金絲猴憨態可掬。
金絲猴在叢林中玩耍。
湖北是一幅美麗的畫,也是一座豐饒的園。
5月7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湖北專場上,荊楚大地水清岸綠、江豚逐浪、麋鹿成群的生態美景為世人矚目。
5月22日,第24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全省各地林業主管部門舉行豐富多彩的宣傳活動,倡導保護野生動植物,共同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
生物,大自然無處不在的精靈,維系著地球的生態平衡,與人類的生存休戚相關。保護生物多樣性,尤其重要。
湖北是長江徑流里程最長的省份,湖泊星羅棋布,群山層巒疊嶂,孕育了豐富而又獨特的生態系統,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據統計,我省有陸生脊椎動物875種,約占全國總數的30%,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陸生脊椎動物186種;有高等植物6292種,約占全國總數的18%,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63種。
長江江豚、麋鹿、金絲猴,這三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是眾多生物的典型代表,猶如荊楚“三寶”受到重點保護,成為湖北綠色發展的三張名片。
長江江豚
【名片】長江江豚是我國特有的珍稀物種,屬全球七種淡水豚類之一,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長江江豚生活在長江中下游,是長江的旗艦物種,其種群變化反映出長江生態的“晴雨表”。長江江豚面臨的威脅主要來自于人類活動的影響。由于長江干流高密度的運輸船只的噪聲和螺旋槳的影響,加上人類的捕獵和污染物的排放,江豚面臨著威脅,野外數量急劇下降。對長江江豚實施遷地保護,迫在眉睫。
1992年,國務院批準同意在我省石首天鵝洲長江故道,設立國內首個鯨類動物遷地保護區——湖北長江天鵝洲白鱀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對長江江豚進行遷地保護。保護區轄長江89公里石首江段和天鵝洲21公里故道水域,總面積217.98平方公里。
長江天鵝洲保護區在湖北省林業局的指導下,以實際行動踐行長江大保護,勇擔長江江豚的繁衍生息的使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積極開展長江江豚遷地保護。1990年,5頭江豚被遷入天鵝洲故道試養。2021年4月底開展的全面普查數據顯示,天鵝洲故道江豚種群數量達101頭。近兩年,保護區通過開展種群優化等措施,向外輸出江豚,目前天鵝洲故道江豚種群有70多頭,維持在適宜環境容納量范圍內。天鵝洲江豚遷地保護曾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內外專家一致認定,天鵝洲江豚遷地保護是世界小型鯨類遷地保護成功的典范。
穩步開展長江江豚就地保護。天鵝洲保護區持續對89公里石首長江干流進行拆違打非、環境綜合整治和全面禁漁,取得明顯效果。監測顯示,保護區長江干流江段常年棲息江豚30余頭,經常成群出現。
科學推進江豚種群基因交換。2015年至2022年,天鵝洲保護區累計向何王廟、長江新螺段、安徽銅陵、安慶西江等保護區輸送種源47頭,為我國長江中下游江豚遷地保護區的建設和江豚種群的復壯作出了重要貢獻,江豚遷地保護種群種源及種質資源庫初步形成。
積極實驗遷地江豚回歸長江。2023年4月25日,天鵝洲保護區在相關部門的指導下,開展遷地保護江豚首次放歸長江活動。4頭從天鵝洲保護區繁衍的江豚在天鵝洲、新螺段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首次放歸長江,充分反映了我國長江江豚遷地保護取得的階段性成效,彰顯了長江大保護的“湖北樣板”。
麋鹿
【名片】麋鹿是中國特有物種,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麋鹿是鹿科麋鹿屬唯一的鹿類動物,因為它頭臉狹長像馬、角像鹿又與其他鹿略有不同、蹄子寬大像牛、尾細長像驢,因此又名“四不像”。
麋鹿曾廣布于東亞地區,后來由于自然氣候變化和人為因素,在漢朝末年近乎絕種,只有少數麋鹿種群殘存于長江中下游濕地。元朝時,為了供游獵,殘余的麋鹿被捕捉運到皇家獵苑內飼養。到19世紀,麋鹿僅剩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獵苑內一群。1866年之后,英、法、德、比等國的駐清公使及教會人士通過明索暗購等手段,從北京南海子皇家獵苑弄走幾十頭麋鹿,飼養在各國動物園中。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南海子麋鹿被西方列強劫殺一空,麋鹿在中國本土滅絕。
作為麋鹿的故鄉,中國希望麋鹿能重返家園。1985年,中英兩國政府簽訂《麋鹿重引進中國協議》。麋鹿重回中國。
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石首市長江與長江天鵝洲故道的夾角處,總面積1567公頃(約2.3萬畝),主要任務是落實中英兩國政府簽訂的“麋鹿重引進中國協議”,實現在麋鹿原生地恢復自然種群的目標。
石首麋鹿保護區于1993年和1994年分兩批從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引進64頭麋鹿,開始麋鹿重回原生地、進行野化訓練、恢復野生種群的探索。截至2023年底,該保護區繁衍的麋鹿種群數量已達到3200余頭,其中保護區內有近2000頭,周邊三合垸、楊波坦及東洞庭湖等地野外擴散1200多頭,實現了麋鹿在原生地恢復自然種群的目標,形成了世界上最具規模與活力的野生種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全球瀕危物種保護領域的成功范例”,成為湖北長江大保護的一張亮麗名片。
與此同時,該保護區內生物多樣性顯著提升,高等植物由建區之初的230余種增加到321種,脊椎動物由90余種增加到320種,其中鳥類220種,黑鸛、東方白鸛、白枕鶴等國家一級保護鳥類常年在此地越冬。
石首麋鹿保護區轉隸以來,湖北省林業局在建設上給予項目支持,保護區共獲得中央專項資金4752萬元。通過項目建設,保護區軟硬件設施進一步完善,管護能力持續加強,管理水平不斷提升。同時,湖北省林業局積極協調有關部門,妥善解決了保護區土地問題。2023年1月,保護區按計劃將400頭麋鹿分流至緩沖區內,有效緩解了保護區核心區環境容納量不足的問題。
今年3月,石首麋鹿保護區會同有關方面,開展首次麋鹿種群調控輸出工作,48頭麋鹿安全運抵浙江,麋鹿種群繁衍取得新進展。
金絲猴
【名片】金絲猴是我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金絲猴,世界上珍貴、漂亮的靈長類動物,目前全球僅存5個種群,神農架金絲猴于1979年被發現。
神農架處于世界金絲猴地理分布的最東端,與其他分布區呈隔離狀態,因此,神農架金絲猴在地理區系上形成了一個典型的孤立“小種群”,其在金絲猴進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開展神農架金絲猴的保護與研究,對于維系區域生物多樣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2016年,神農架成為中國首批、湖北省唯一的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總面積1170平方公里,主要保護神農架地區以金絲猴為代表的生物多樣性,金絲猴也是神農架國家公園候選區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和指示性物種。
調查發現,神農架金絲猴種群數量不斷擴大。1990年第一次調查顯示,神農架金絲猴數量為501只,棲息面積為85平方公里。2005年第二次調查顯示,神農架金絲猴有3個大群、8個小群,數量1282只,分布面積210平方公里。2019年第三次調查顯示,神農架金絲猴共有10個種群,數量1471只,是第一次普查數量的近3倍,分布面積也擴大到354平方公里。
2024年4月,神農架國家公園候選區組織對神農架地區金絲猴及外溢巴東和萬朝山的金絲猴種群進行第四次調查,全面掌握神農架金絲猴種群數量及分布,為有效保護神農架地區的旗艦物種金絲猴提供科技支撐。
神農架金絲猴棲息于海拔1600米以上的針闊葉混交林中,以植物的花果葉皮為主要食物,隨食源植物不同區域及季節性豐富度的變化而遷移活動,最大日遷移距離可達數十公里。神農架金絲猴特殊的生活習性,使其對生境質量的選擇性極高,其分布區域大多為原始森林及生物多樣性較為豐富的次生林。金絲猴為重要的傘護物種,金絲猴的保護能形成對其生境內大部分伴生動植物的協同保護。
金絲猴作為人類的近親,它在系統發育上處于舊大陸猴與猿之間的特殊分類地位,研究金絲猴對于人們認識和了解人類自身的進化歷程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同時,金絲猴作為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生態系統的頂級物種,種群生存力的維持將吸引人們對生物多樣性的關注,保護技術研究將為其他物種的保護提供借鑒。
策劃:湖北省林業局
文圖:董家圣 易紅新 王成 杜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