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丨左乙辰
通訊員 丨黃旺宣 衛學平 姚應洲 采寫報道
孟夏時節,銅都大地生機勃發。在大冶市殷祖鎮退役軍人服務站,站長毛林貼近老兵周光生的耳朵,大喊:“敬禮!”
這位92歲的老兵放下手中的拐杖,蹭地站起,鄭重抬起右手,行了一個標準的軍禮。這一幕,感動了現場所有的人。
周光生近照。左乙辰 攝
新兵訓練需要通過兩大考核
大冶市殷祖鎮是紅色老區,這片熱土在革命時期走出過余立金將軍等一大批革命先烈。
紅色民謠的傳唱影響著殷祖這片紅色土地的人們,周光生便是其中之一。毛林介紹,老人現在的聽力很差,需要人貼著其耳部大聲說,才能聽見一二。
據介紹,周光生才兩歲多時,其父親外出謀生后,杳無音信。其母親在兵荒馬亂的歲月里,白天砍柴,下地耕種,晚上給人裁縫衣裳才將周光生拉扯大。
1950年11月份,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大冶實行征兵,從小聽著殷祖鎮北山鬧紅軍故事長大的周光生,懷揣著對軍營無盡的向往毅然報了名。
“去年,周光生老人聽力正常時,反復提到母親的那句囑托,‘共產黨的解放軍是好軍隊,到隊伍上要好好干,莫給娘丟臉’?!泵纸榻B。
隨后,在母親的萬般不舍和深明大義中,周光生帶著母親連夜趕制的兩雙布鞋,胸戴大紅花來到了孝感花園區。
他在新兵連經歷了兩個多月的新兵訓練,通過了軍事基礎和思想政治的兩大考核后,立即打起背包,隨戰友們一起,登上了南下的列車。
到了廣東惠州,周光生正式入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到了駐地才發現,除了槍支彈藥以外,他所在的連隊每人只多發了一套鐵锨或鐵鎬。
“黨叫干啥就干啥!”心中雖有失落感,但想到在新兵訓練時受到的教育,周光生義無反顧成了第四野戰軍水利工程師十團的戰士。
立功證書。通訊員 供圖
每1.34公里就有一名同志倒下
1953年,周光生所在部隊接到上級命令:支援修建海南島第一條國防公路——海榆公路。
幾經火車、汽車和步行的輾轉,周光生和戰友們在晚上乘坐木船渡過瓊州海峽,登上了海南島,并在五指山下安營扎寨。
五指山下,當地向導向戰士講解了這一帶的情況:海南島氣候酷熱,雨季漫長,還常有臺風來襲。山上有蛇,且毒蛇居多;山螞蝗很多,連大小便都要特別小心;蚊子很毒,被咬后十天半月也不容易好。
革命戰士,槍林彈雨都無所畏懼,害怕這幾個蟲子?周光生和戰友們用錚錚誓言齊聲回答。
在做好對毒蟲的基本防護后,周光生和戰友們投入到了緊張的筑路施工中。沒有施工機械,他們全憑一腔熱血,用鋸子斧頭開路,用炸藥炸石破土。爆破聲剛響過,不等硝煙散盡,他們奮力而上,用十字鎬挖,用鐵鍬挖,用筐子裝土裝石頭,迅速投入到平整路基的戰斗。
這一戰,周光生發明的推車在全線施工部隊中得到推廣,他因此榮立二等功。但也是這一戰,周光生所在連隊,三名戰友長眠在這條公路旁。據統計,這條國防公路每1.34公里,就有一名戰士或當地向導犧牲。
1955年,周光生所在的部隊整師集體轉業。他回到湖北武漢參加武漢鋼鐵廠的建設工作。在武鋼,他年年榮獲勞動模范的稱號,并被評為七級工。當時最高是八級工,工資福利優厚,是人人稱羨的“鐵飯碗”。
1962年,由于國家對工業建設進行調整,周光生率先響應號召,主動申請回鄉務農,以緩解國家糧食緊缺的壓力。返鄉前,周光生將自己在部隊和地方所榮獲的獎狀、獎牌、獎章、立功證明都仔細找出,整整齊齊地放在背包的最底層,以后很長一段時間再也沒有拿出來過。
從此,殷祖這片革命熱土,多了一位不顯眼的種糧農民。他用自己那雙握過鎬、煉過鋼的大手,在紅色土地上辛勤耕耘,默默無聞、見證信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