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 者丨阮瓊 劉璐
通訊員丨黃旺宣、魏永伙、李俊 采寫報道
左暢近照。阮瓊 攝
外表清爽甜美,行動沉穩干練,這是左暢給人的直觀印象。
“雖然我已脫下軍裝接近20年,但我依然會以軍人的姿態,努力為祖國、為地方站好基層這班崗。”近日,黃石市西塞山區上窯社區黨委書記左暢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從“學生伢”到“兵妹子”
2003年,高中畢業的左暢做夢也沒想到,自己竟然通過了征兵考核,成為了一名女兵。
“本來女兵征集數量就不多,而且征兵條件多,審查很嚴格,我擔心自己過不了關。”回想起當年的情景,左暢爽朗地笑道。
在正式報到的路上,左暢等“兵妹子”遇到了軍旅生涯中的第一道難關——剪長發。因為部隊規定,女兵不能留過肩長發,新兵都必須按要求剪掉長發。“剪去留了好幾年的一頭長發真的很不舍。”左暢發現,當了兩年兵,自己更習慣短發的清爽和干練。
左暢進行實彈射擊訓練。受訪者 供圖
很快,在通信兵崗前培訓中,“兵妹子”左暢遭遇了軍旅生涯中的第二道難關——記號碼。
“接到電話后,我們必須在最短的時間里,聽出對方的聲音、辨識對方的身份,然而在第一時間反應、準確無誤進行接轉。”左暢進一步解釋,整個過程,根本沒有時間讓你去翻電話簿,所有轉接號碼必須準確無誤記在腦海里。本來就覺得自己腦容量不夠,現在還要一股腦記住2000多個電話號碼,好難!
在部隊里的左暢。受訪者 供圖
但在這看不到硝煙的“戰場”上,各種指令號碼正是話務兵的“手中鋼槍”。為此,左暢和戰友使出渾身解數,連上廁所、整理內務時手里都拿著小本子。“到后來,只要一句‘喂’,我就可以知道對方是誰。”左暢笑道,背記2000多個號碼,相當于背誦圓周率至12000位。
苦心人天不負,歷經近3個月的培訓,左暢在三名新話務員中,順利考取了工號“11”,率先實現獨立值勤。“您好,11號。”成千上萬次的應答中,這一句開場白,至今在她腦海里久久盤旋。
從“綠軍裝”到“紅馬甲”
2005年12月,結束兩年軍旅生涯,左暢返回家鄉西塞山區。之后,她來到上窯社區,將一名女兵的“沖勁”與“韌勁”延續到社區工作上。
“以前當話務兵的時候要記住各種指令號碼,到了社區后就要記住每家每戶的基本情況和居民的各種訴求。”左暢說,“我感覺兩者本質都是一樣的。”在她看來,作為一名退役軍人,不論身處何地,都要永葆軍人本色,為國家為地方多做貢獻。
2022年,因為工作表現出色,左暢開始擔任上窯社區黨委書記。2023年8月份,西塞山區和平街征遷工作啟動,涉及到50多戶私房,要求在三個月的時間里完成倒房工作,這也是當地的一件民生重點事情。結果沒幾天,工作隊就碰上了“硬釘子”。有一戶是80多歲的獨居老人,聽聞要拆她房子,不由分說就把工作隊擋在了門外。
左暢跟社區同志在處理日常工作。阮瓊 攝
問題出在哪里?老人真實的訴求是什么?得知情況后,左暢每天身披紅馬甲,主動上門和老人嘮嗑,漸漸摸清了老人心里的想法,“老人家在這里住了幾十年,現在這么大年紀了,一個人也不知道搬到哪里去,更不知道怎么搬。”
掌握了老人的實際訴求,接下來就要發揮軍人的“沖勁”與“韌勁”。樓層高的不要,老人腿腳不好;環境差的不要,老人家愛干凈;價格貴的不要,老人的拆遷款要緊著用……在左暢盡心盡力的奔忙下,終于為老人找到了合適的房源。
不過,中間因為一個小插曲,左暢最終不但沒有得到老人的感激,反而還落下埋怨。“老人聽說他人的動遷價格比自己高,心里有了疙瘩。”左暢無奈道,每家每戶房屋結構、裝修程度等不一樣,價格自然也有差別,但老人不理解,也不聽解釋。
左暢被評為“先進個人”。受訪者 供圖
“雖然基層工作都是‘一地雞毛’繁瑣的事務,但在軍人的字典里沒有退縮和放棄兩個詞。”左暢自我打氣道。2023年11月份,和平街改造項目已經順利完成倒房,現在正在施工改造中,計劃將于今年年底開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