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 姜夢瑤 通訊員 胡彥)在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中華容區如何體現“因地制宜,注重實效”?6月18日,鄂州市召開新聞發布會,華容區委常委、副區長廖小紅回答記者提問。
廖小紅回答記者提問
近年來,華容區扎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按照鄂州市委、市政府關于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動的部署要求,嚴格落實“路、溝、池、圈、序”整治方針和“五有”標準(有完善的設施設備、有成熟的治理技術、有穩定的運維隊伍、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有長效的資金保障),持續加大資源要素投入力度,系統統籌、有序推進農村環境整治工作。
截至2023年底,華容區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86.66%,全區常駐人口在200人以上的農村村灣實現治理全覆蓋,總計完成213座污水處理終端(處理規模約為4600噸/天)、370余公里配套主支(接戶)管網和21座一體化污水提升泵站的建設運行,治理項目覆蓋40個行政村、90個自然灣,直接受益群眾達6.57萬人,實實在在地改善了農村房前屋后環境面貌,為推進鄉村生態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撐。
華容區委、區政府始終將農村環境整治和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作為推進鄉村生態振興,建設“美麗鄉村”的基礎工程、先行工程,為壓實各部門生態環境保護職責,強化目標指標,將治理實效納入華容區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示范創建工作共性目標考評,定期聽取重點任務進展情況并開展跟蹤調度,推進治理目標任務落實。
一方面,積極探索不同位置條件、不同利用方式的區域污水治理模式和途徑,對于污水能夠就近資源化利用的,建設戶用“小三格”收集院內灰水和黑水,因地就勢用于耕地、果園等灌溉;對于靠近集鎮的村灣,配合城鄉道路改造及管網建設,最大化納入城鎮雨污管網后集中處置;對于不宜于集中收集的村灣,建設分散式處理終端建設運營,累計投資達1.08億元,最大限度破解了農村污水“收集難”的問題。
另一方面,主動吸引社會資本參與農村污水治理,探索整區建管一體化治理模式,聘請專業第三方,提供污水治理工程施工及運營維護全過程解決方案,動態實現項目終端管網百分之百有管護、百分之百能運行、出水百分之百能達標,解決過去重建輕管、建管分離、建而不用、用而不修的問題。
在此基礎上,華容區廣泛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在熊咀村、孫彭村、胡林村等5個試點村中,認真聽取群眾對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意見,充分激發群眾參與治理的熱情。
同時,多渠道向上爭取資金,完成武圣村、泥磯村、韓畈村等5個“共同締造”試點村灣農村環境整治“以獎代補”項目,營造了“建設共管、成果共享”的良好氛圍,真正實現群眾的事情群眾來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