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虞云錄和呂國平商量“共同締造”的施工方案。左乙辰 攝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 左乙辰 通訊員 衛學平、洪瑤)“風吹稻香千層浪,阡陌縱橫路路通。”6月24日,陳貴鎮李河村駐村第一書記虞云錄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一語道破他們的駐村幫扶工作成果。
“筑好宜居、宜農、宜工這三條路,方能讓農村留得住人,才算得上真正的鄉村振興。” 這種駐村幫扶的工作思路,一直是大冶市公路管理局駐村工作隊隊員的共識。
316國道李河段。左乙辰 攝
灣組煥新通上思鄉路
“我們李河村所有的灣組主要干道全部都刷黑了,村民的日常出行非常方便,也非常安全。”李河村黨支部書記陳冬生對駐村工作隊非常認可。
據介紹,以前李河村的黃周道路坑洼不平,村民出行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如今,黃周道路全線刷黑,惠及周邊1500多名村民的日常出行。“自從駐村工作隊來了之后,最大的感受是交通方便了、環境更美了。”該村脫貧戶李亞明坦言。
鄉村美,才能留住鄉愁,留得住人。在李河村呂家灣,記者看到,一條干凈整潔的柏油路貫通村民的主要出行,沿著山勢而建的灣內出行小道亦是平整有序。
“灣子的幾個‘小三園’都在同步建設。要不了多長時間,我們灣子將煥然一新。”在呂家灣“共同締造”項目建設現場,理事會會長呂國平信心滿滿。
相較于其他地方的農村空心化問題,李河村的情況并不嚴重。“9個灣組都通了自來水,主干道已全部刷黑,越來越干凈整潔的人居環境,讓農村的生活條件不比城里差。”駐村工作隊隊員侯國粱說,在日常走訪中,村民留在農村的意愿比以前強了很多。同時,返鄉就業創業和歸鄉養老的人也越來越多。
呂家灣出行主干道。左乙辰 攝
園區路通穩起就業路
李河村地處316國道兩旁,往南方向不遠,為大冶市最大的紡織園區,往北方向與馬鞍山產業園毗鄰。
據悉,陳貴為大冶市工業重鎮之一,工業發展需要大量的務工人員。根據常理而言,村民“洗腳進廠”無疑是較好的一種選擇。
李河村村民進廠務工,比其他地方的村民有著一項更好的優勢:離工廠近不說,路也好走。
“李河村常住人口在陳貴鎮紡織工業園務工人數為56人,在馬鞍山工業園及其他園區務工人數為530余人。”侯國粱介紹,在工作隊的幫扶下,村里的脫貧戶和監測戶均在附近企業就近務工。
上班出行之路皆為坦途,且需時長甚短,最近的只需幾分鐘。“離家這么近,老人小孩都可以照顧到。”李河村監測戶黃娟,非常感激工作隊幫助她在紡織工業園謀得工作。
像黃娟這種情況,在李河村很普遍。幫助村民就近務工,是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工作的重心之一。
316國道馬鞍山產業園段。左乙辰 攝
侯國粱介紹,近年來,李河村稻蝦養殖規模越來越大,現已達到2500畝,亦農亦游的鄉村旅游生態模式已初顯。
“稻花鄉里說豐田,嘗李河鮮美蝦味。”今年5月底,大冶市第三屆龍蝦文化旅游節成功舉辦,便利的交通吸引大量游客蜂擁而至田間地頭釣蝦摸魚,李河村即為主要獲客地,有效帶動了當地稻蝦種養殖產業和周邊村民依托節會經濟增收。
李河大畈。左乙辰 攝
稻蝦大畈筑起致富路
要想富,先修路,路通則百業興。為了更好地支持李河村稻蝦養殖產業的發展壯大,駐村工作隊積極向上爭取,于去年在稻蝦大畈新建成一條產業路,讓種養殖戶進料出貨之路更加順暢安全。
此外,去年11月初,在大冶市公路管理局的努力下,李河村周家畈產業路正式動工,從鋪設路基到硬化只用了半個月,一條2公里長,4米寬的產業路直接連通李河大畈5組、6組、7組區域,解決了沿途100余戶村民稻蝦養殖進料出貨的運輸問題。
在稻蝦大畈,記者看到,田間的機耕路全部得到硬化,灌溉渠水清通暢。“因為這邊的運輸條件好,不斷有外地的種養殖大戶前來洽談承租事宜。”侯國粱介紹,良好的種養殖條件,讓土地租金也水漲船高,村民也隨之受益。
新修建好的產業路為種養殖戶帶來極大的便利。左乙辰 攝
“稻蝦種養殖的規模化發展,給村民帶來的好處之一是農村合作醫療有了保障。”陳冬生介紹,李河村沒有一寸撂荒地,全部都被種養殖流轉,村民所獲租金由村里統籌,按照自愿原則購買農村合作醫療,剩下部分返還給村民。
日出而作,日落而歸;上親侍父母,下舔犢子女。這是大冶市陳貴鎮李河村村民恬靜生活的日常。這種生活才是鄉村振興的幸福寫照,以路助“興”,讓李河大畈的鄉村振興之路走得更加堅實,更加穩健。
“我們公路人將一如既往地以‘群眾利益無小事’的宗旨為村民辦好每一件事,幫助李河村在鄉村振興之路上行穩致遠。”虞云錄望著眼前的李河大畈憧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