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2024年,在陽新縣委組織部“補齊短板、鞏固基礎、優化機制、提升質效”總原則指導下,陽新縣王英鎮深入開展基層黨建“雙引領”行動,持續增強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以高質量黨建引領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兩本足有8厘米厚工作簿,記錄了兩年來陽新縣王英鎮泉豐村的工作點滴。一筆一劃,都是這個村向“全國文明村”發起沖擊的注腳。
為何要將“黨建引領”置于一切工作的核心?泉豐村用黨建“4+1模式”帶來的村灣變化,闡述了一個顛撲不破的道理:
百年大黨的先進性,落地到推動“鄉村振興”,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宜居生活的向往這種最基層的實踐中,不僅體現出思想指導上的“與時俱進”,路線方針的“正確性”,還體現著現實實踐的“上升性”和“發展性”。
73塊“黨員牌”
泉豐村位于國家4A級仙島湖景區的核心地帶,全村608戶,2935人,其中黨員73人。
為激發全村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增強黨員意識,亮出黨員形象,自覺接受群眾監督——
4年前,泉豐村黨支部首創“我家有黨員 鄉親向我看”黨員掛牌活動。73名黨員家門口墻上都掛出象征黨員榮譽性、先進性的黨員紅牌。
美麗鄉村在行動。
一顆水珠,足以折射太陽的光輝。
80歲的老黨員倪方松,是當地帶頭致富的一個活例子。
他從船舶運輸業白手起家,率先以個人入股景點,帶領全組32戶入股開發,實現了先富帶后富,還激發越來越多村民發展旅游服務業。
2020年12月,村黨支部組織全體黨員開墾荒山,實行黨員責任制,種下2400余棵冬棗,為村民、集體帶來直接經濟效益。
78歲老黨員倪世南在疫情防控嚴峻時刻獨守卡點40余天。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泉豐村黨員先行,義務栽樹3萬余棵,實現庫島綠化面積達500余畝。由年輕黨員、村民組長自發組成的“森林防火突擊隊”,長期奔行在森林防火的路上。
劉合林是王英鎮“光榮在黨50周年”徽章獲得者。過去,他常常發揮“北茶戲”傳承人優勢,親自登臺演出,使泉豐村、新屋村民間劇團重現生機,在舞臺上亮出黨員形象。
倪世燈也是王英鎮“光榮在黨50周年”徽章獲得者。他積極配合村兩委開展工作,主動加入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熱衷于公益事業。
73名黨員,如同活躍在各項村務中的73個“發動機”,在森林防火、防汛救災、疫情防控、游客服務、基礎建設等活動和重大任務中,時刻亮明黨員身份,沖在第一線,不僅在當地群眾中樹立起口碑和威望,更是向外界展示陽新縣形象的76個窗口。
“73塊黨員牌掛了4年,也閃耀了4年,人人爭當先進黨員的榮譽感時時掛在心間,落實到具體行動上。”泉豐村黨支部書記汪訓河感到很自豪。
黨員先鋒崗前,游客豎起了大拇指。
黨員“4+1指南”
別看泉豐村只有不到三千居民,但這個村一年四季都特別“充實”,村干部每天忙得腳不沾地。
“按照‘4+1’黨建指南連軸轉,忙而不亂。”泉豐村黨支部副書記、副主任倪飛飛說。
泉豐村的“4+1指南”,指的是“每日一學”“每周一行”“每月一樂”“每季一評”“每年一服務”。
每日一學,是通過流動式播放紅色故事,進灣組、進老年中心、進校園,村兩委下組講解民生政策。
“星空夜話”,就是讓群眾敞開心扉提建議,說想法。
每周一行,是結合群眾需求和工作需要,每周確定一項主題志愿服務活動,組織和帶領群眾共同參與,將志愿服務對象轉化為志愿服務力量。
每月一樂,指的是每月為60歲以上生日的老人舉辦“集體生日宴”及健康知識講座,不擺放禮桌也不用隨禮,鄉風文明志愿者們通過“一起吃生日蛋糕”、“壽星吃長壽面、看表演”等環節為壽星們祝壽。
每季一評,每月對村灣組環境衛生和黨員、群眾庭院進行評比,對一季度內人居環境一直保持較好的灣組、黨員、群眾頒發流動紅旗和獎牌。
每年一服務,是指每年五一、十一期間,在鎮區主干道及景區停車場,設置黨員先鋒崗,崗亭內配備有藥品、針線包、充電器等便民物件的愛心應急箱,為游客提供免費開水、旅游咨詢、車輛引導等“一站式”服務。
“美麗星期五”如今已成為泉豐村每周一行的重要活動內容:
從去年9月1日星期五開始,每逢周五,無論刮風下雨,全體黨員干部都參與村莊亮化行動,潔美村莊。
每個月的“集體生日宴”,也是泉豐村每月一樂的重要事項。
“村里60歲以上老人多,每月少則10幾個,多則40多個老人集體過生日。”村干部石美燕說,給老人洗腳、表演節目、吃長壽面是必備內容,“村里的老人不會感到寂寞,很快樂,外出的子女很放心。”
集體生日宴,老人們笑得很開心。
今年6月,村里辦了一場群眾叫好、遠近羨慕的活動:村里為48對結婚50年以上的村民舉行了一場“金婚宴”,傳導了優良家風,宣揚了正向的婚姻觀念,意義深遠。
“每年大小活動幾十場,村委會辦成了文化慶典公司。”倪飛飛自嘲中又帶著自信:群眾從一場場活動中收到了滿滿的幸福感和獲得感,這不就是大家所追求的一致目標嗎?
因為這個村活動稠密,還是游客窗口,王英鎮黨委考慮到年輕黨員干部熱情高昂,執行力和理解力強,能很好貫徹基層黨委的決策,于是將村“兩委”班子年輕化設置,年齡最大為1979年,其余村干部基本為“90后”。
村干部們普遍對黨員“4+1指南”持積極態度。“我們都很年輕,趁著職業倦怠感還不強,多做一些務實的事,讓群眾記得住的事。”村干部石美燕說,小小一份指南,如今已融入到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王英鎮黨委書記孔祥鵬滿意地說:“這種上接天線,下接地氣的黨建工作法,值得大力研究、推廣!”
厚實的工作筆
泉豐村村支書汪訓河桌上,擺著一本厚實的《文明村創建機制》。“我隨時會翻一下,掛圖作戰。”
他同時還是王英鎮副鎮長,下派掛職村支書已有較長時間。
在他的理解范疇,黨建“雙引領”,最關鍵的就是要始終保持黨員干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始終不忘初心為民辦事,為了事業始終要“擼起袖子加油干”。
這本工作筆記記錄的第一次會議,時間為2023年10月13日。
“好環境是推動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動力所在 ,要用事業凝聚人,用環境感染人,吸引更多老板落戶泉豐創業,激發農村的活力!”村黨支部書記汪訓河說。
泉豐村“兩委”認為,守護好綠水青山,就牢牢端住了旅游這碗飯,就能讓群眾過上好日子。
“我們依靠好山好水吃上了旅游飯,全村人的使命就是要保護好綠水青山,緊緊端牢手里的飯碗。”村干部石義鋒說。
“身為一名黨員,我要用真誠打動群眾,把群眾疾苦真正放在心上。”村干部劉文星說。
“守江山,守的就是民心。作為三農工作者,我們要做的事就是守住農民的心,把事情一件件做好。”村干部劉海霞說。
記者發現,這本僅記了7個月的工作筆記,情真意切、求真務實,字里行間充滿為民服務的宗旨和勇于擔當的先鋒黨員情懷。
正如千千萬萬個鄉村一樣,泉豐村懷抱著一個中國夢。這個夢,是全體泉豐人民的“幸福夢”,也是一個個先鋒黨員帶領群眾激情干事創業,渴望畫出的“同心圓”。
策劃:陽新縣委組織部、王英鎮人民政府
執行:周歡、倪婷婷、石美燕
記者: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