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 者丨阮瓊、劉璐
通訊員丨黃旺宣、魏永伙、李俊 采寫報道
7月暑氣蒸騰,西塞山區磁湖社區的趙自臣如往常一樣起了個大早,前往早市上維持秩序。
幾個小時下來,豆大的汗珠浸濕了他的汗衫。“我現在年紀大了,身體不行,只能在公益崗上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得知記者來訪,趙自臣抹著臉上的汗說道。
趙自臣近照。阮瓊 攝
一門三代走出七個兵
趙自臣今年58歲,老家位于河南濮陽。
從他記事起,就知道爺爺曾經是劉鄧大軍的一員,曾立下無數戰功。雖說多枚軍功章在自己和兄弟姐妹的把玩中不慎遺失,但也因此在小一輩的心中播下了參軍入伍的種子。
爺爺常對家里人說:“跟著共產黨走才能翻身得解放,才能過上好日子。從今往后咱家的子孫,只要國家有需要,你們一代一代都要有人到部隊去。”
在爺爺的動員下,趙自臣的二叔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回來探親時一身綠軍裝讓趙自臣及眾多堂兄弟羨慕了很久。“不當兵后悔一輩子!”12歲的趙自臣摸著叔叔軍帽上的紅色五角星暗下決心。
趙自臣和戰友合照(一排右一)。劉璐 攝
1982年,趙自臣如愿穿上了綠軍裝。臨行前,父親語重心長地說:“到部隊上好好干,家里人都看著你呢。”帶著家人的期盼和囑托,他前往河南獨立團34112部隊,成為了一名步兵,后因部隊改制,轉變身份成為了一名武警戰士,在部隊摸爬滾打14年。
在趙自臣踏入軍營的后幾年,他的三個堂弟也陸續穿上軍裝,有成為武警戰士的,也有成為消防員的。“養兒一定先報國,其中一個堂弟把他兒子也送進了軍營,成為了一名人民子弟兵。”趙自臣說。
自此,趙自臣一家三代七名軍人,見證并參與了國家和軍隊的國防建設,也演繹了接力參軍、精忠報國代代傳的感人故事。
難忘五天四晚守河堤
在部隊的14年里,趙自臣最難忘的還是36年前黃河守堤的五天四晚。
1988年夏秋之交,河南中牟連日大雨,部分農田、道路受淹,積水嚴重。最讓人提心吊膽的還屬有“懸河”之稱的黃河水位還在不斷上升。
“1988年的洪水達到了5780立方米/秒,中牟縣緊臨決堤口下游,形勢尤為嚴峻。”趙自臣介紹,當年他在武警鄭州指揮學校負責招待所接待,接到命令跟隨部隊領導前往中牟黃河大堤上防汛抗災。
站在大堤上放眼望去,黃河水滔滔洶涌,勢不可擋。武警河南總隊出動400多名官兵上堤巡堤堵口搶險。
“大堤上站滿了官兵和群眾,軍民攜手并肩作戰,裝填沙袋,抗沙包,加固河堤,人人都是一身泥,累了就直接睡在大堤上。”趙自臣說,“那時候沒人考慮苦和累,只想著千萬不能出事,我們的身后是親人、是群眾、是家。”
每一天的傾盆大雨中,大家憂心忡忡地睡去。第二天醒來,大河里的水位又上漲了。“我當時負責領導們的后勤保障工作,他們白天和其他人一起干活兒,晚上在帳篷里還研究部署洪水防御工作。”趙自臣說,一旦水位達到泄洪標準,為降低潰壩風險,就要進行泄洪。
所有人的心揪到嗓子眼,一旦決口,水沙俱下、洪水肆虐、生靈涂炭。眼看黃河水位馬上到達警戒線,連續下了幾天的雨卻在清早停了,水位上漲的速度降了下來,眾人的心放了下來。
趙自臣在做志愿服務。受訪者 供圖
“直到現在,那緊張的五天四夜仍時不時出現在我的夢里。”趙自臣說,“眼下又是汛期,只要國家人民有需要,我隨時可以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