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 者丨呂鑒蕾
通訊員丨黃旺宣、魏永伙、李俊、李傲 采寫報道
7月的富川大地,綠樹濃蔭,碧波蕩漾,一望無際的田埂上,呈現一派繁忙的景象。
在陽新縣陶港鎮官塘村湖北長樂泉井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工人們趁著晨曦微亮開始捕撈小龍蝦,不一會兒,一籠籠活蹦亂跳的小龍蝦就被捕撈上岸。
“基地準備實行休閑農業和農旅結合的模式,同時擴大規模,讓當地居民實現村門口就業。”退伍老兵、湖北長樂泉井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舒思地說。
舒思地榮獲現代農業雄鷹組“三等獎”。受訪者 供圖
在攤販眼中,他是“蝦司令”
1987年,18歲的舒思地走出陽新,成了名武警消防戰士。
1993年退役后,舒思地在隨州經商,積累起了不錯的家底。2018年,經家鄉友人推介,舒思地懷有回饋家鄉的愿想返鄉,一口氣承包了差不多1100畝魚塘,成立湖北長樂泉井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發展水產養殖業。
“真是隔行如隔山,離開農村那么久,再回來搞養殖,市場摸不透,技術跟不上,真是什么也不懂,損失了不少。”舒思地回憶。
后來在省水科院指導下,舒思地搞起了智慧漁業,通過信息化手段,實現了魚塘水質在線監測、智能增氧、精準投喂、病害防控、水產品質量安全溯源,極大地提升了養殖效率與品質,企業也發展成了黃石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之一。
因為小龍蝦,舒思地認識了更多關注農業和農產品的人。在黃石中心城區的永安農貿市場,舒思地常常和工人們一起送貨上門。久而久之,熟悉他的攤販就會主動和他聊上幾句,詢問“蝦子”的品質、大小、行情。
攤販們還給他取了個和“蝦”有關的名號——蝦司令。“現在,攤販們看見我的車輛,就會上前打招呼,'蝦司令’來啦!”舒思地笑道。
在村民眼中,他是“光頭‘思地’”
在長樂泉井基地,舒思地閑不住,他既是老板,也是工人。
每天,無論烈日當頭還是刮風下雨,舒思地都要沿著基地走一圈,行走的步數日均超過2萬步。更多的時候,他和工人們一起,進入水田(塘)中,捉魚摸蝦。
“共產黨好,舒思地親。我在稻蝦園打工,月薪2200元,賺錢顧家兩不誤,加上土地流轉租金和股份紅利,這生活都小康啰!”脫貧戶余春桃說。
一起相處久了,因為頭發稀疏,有人打趣地稱呼舒思地為“光頭‘思地’”,對此他一點也不惱。在他看來,“這是村民們對我的認可”。
“村民們在長樂泉井基地務工,只需負責養塘的喂食、除草、捕蝦等,每月工資能拿到3000余元。”舒思地說,一人富了不叫富,要為大家謀出路。
“目前,舒思地帶動周邊10余名脫貧戶穩定就業,月薪2200-3800元。季節用工60多人,一人一天120元工資。”官塘村“兩委”負責人介紹,工作輕松,又有假日,村民很滿意。
長樂泉井基地。受訪者 供圖
在聯合體眼中,他是“理事長”
在一些更正式的場合,舒思地還有一張“理事長”名片。
這些年,一只小龍蝦,激起了官塘村產業發展的一池活水。舒思地也無可爭議地成為了“陽新縣陶港鎮官塘村的水產養殖大王”,良薦河智慧漁業項目負責人。更讓他高興的是,2023年,長樂泉井基地探索實施蝦稻鱖互作模式,也在過去一年得到了有效驗證。
在此背景下,陽新縣特色水產品養殖聯合體成立后,舒思地被高票推舉為理事長。今年,立足理事長的身份和職責,舒思地打算養殖經濟價值更高的鱖魚,并擴大基地規模,帶動更多百姓致富,主動提出建設一個900平方米的水產漁業實訓樓——
既為附近村民、水產養殖戶提供一個學習、交流機會的平臺,還會不定期邀請湖北省相關科研院所的專家來授課,開展水產專業科技人才培養培訓。
“像我們今年養的鱖魚,雖然價值高,但是特嬌氣,大家沒養過,技術不過關就很容易失敗,幫大家打造這樣一個培訓平臺,手把手教,面對面學,大家致富的可能就更大些。”舒思地解釋道。
他進一步介紹,2023年,長樂泉井基地的小龍蝦收成超過20萬斤,鱖魚收成超過4萬斤。基地采用的蝦稻鱖互作模式,可實現四季均有收獲,且尾水可幾乎被完全循環利用,既保護了生態環境,又保持了水體穩定。但如何保證魚苗質量,仍是亟待攻關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