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 者丨阮瓊、劉璐
通訊員丨黃旺宣、魏永伙、李俊 采寫報道
赤日幾時過,清風無處尋。
大暑時節,驕陽似火炙烤著大地。但在黃石西塞山區環湖社區里,伴隨著老兵滕彩禮的講述,我們仿佛回到上世紀70年代末,回到了戍邊戰士那段可歌可泣的冰封歲月。
滕彩禮近照。阮瓊 攝
15天風餐露宿,穿越大半個中國
1976年12月26日,剛滿18歲的滕彩禮懷揣著入伍從軍夢,從老家四川武勝縣前往重慶集中乘車,開啟了一段令他終身難忘的旅程。
“當時我們根本就不知道要去往什么地方,只知道目的地在很冷的北方。”滕彩禮回憶道,當年大家乘坐悶罐車,一路蜿蜒北上。
滕彩禮介紹,悶罐車走起來很慢,黑乎乎的沒有窗也沒有床,數天數夜吃喝拉撒睡極不方便。吃的是紅薯干配酸蘿卜,睡的是車廂木板上鋪著的被褥,因大部隊運兵絕對保密,哪怕在上下旅客的車站,悶罐車也一律不停,更不準打開車門。
滕彩禮(二排左三)和戰友合照。受訪者 供圖
即便如此,車里的一群青年依舊熱血沸騰。大家將臉貼上車廂,從木板的縫隙中看著沿途的風景。“從山環水繞樹木參天,到廣袤平原良田沃野,最后到黃土高原千溝萬壑……這一路帶給我們的震撼無以言表。”滕彩禮說。
“在北京換乘綠皮火車后,乘車環境好了,大家又興致勃勃地扒在車窗前,吹著玻璃上的冰花望向遠處,只見天邊的一道白線離我們越來越近。”滕彩禮回憶,“我們知道那是山海關,我們要出關了。”
那時新兵們依然不清楚駐防駐地在哪,只是一路蜿蜒北上,交通工具從悶罐車到火車又變成解放牌汽車奔波了15天,直至抵達祖國最北邊境縣——塔河十八站。
40天迎風斗雪,確保邊防通訊暢通
那個年代的祖國邊境,一股股暗流在涌動。
“我們必須牢牢守住北方邊防線。”滕彩禮介紹,作為通訊兵的他收到上級下發的任務——為確保邊防通訊暢通,從前線指揮部到團部,需緊急新增60公里的通訊線路。
深山密林中,越野車在雪地中緩緩蠕動,在前開路的是本地民兵。他們是自小生活在大興安嶺的深山密林之中的鄂倫春人,熟悉地形路況。緊隨其后的是邊防部隊,他們帶著通訊材料,沿線鋪設通訊線路。
滕彩禮在部隊生活照。受訪者 供圖
“鋪設通訊線路,最難的是如何把桿子豎起來。”滕彩禮介紹,那時候已經是深冬,最低溫度可達零下40℃左右,地面的多年凍土堅硬無比,開鑿預埋通訊桿的坑洞困難重重。
用火烤化凍土層事半功倍,但是燃燒起來的煙霧極易引起防線那邊敵人的注意。戰士們靈機一動,晚上的大興安嶺濃霧不散,可借助密林濃霧的掩護起火。
“一來晚上生火可融解凍土,二來可供戰士們晚上休息取暖。”滕彩禮笑道,戰士們晚上在用油氈布搭起來的簡易帳篷過夜,白天吃著壓縮餅干架設電纜。天寒地凍的環境下,戰士們熱火朝天鏖戰40天,終于在次年1月完工。
“到了今天,國際時局依舊動蕩不安。但不管風吹浪打,人民子弟兵都是最為穩定人心的力量。”滕彩禮感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