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 黃錚 通訊員 但唐靜 龔小平 王世剛)盛夏時節,蛙鳴稻香飄。7月29日,走進赤壁市中伙鋪鎮安豐村,處處呈現出人居環境新變化,和諧文明新風尚,產業發展新勢頭,基層治理新氣象。
產業發展勢頭正好。通訊員 供圖
安豐村位于中伙鋪鎮東北角,距鎮區5公里,市區10公里,生態環境優越,水網密布,低山沃土多,盛產優質水稻,地下涌泉四季不斷、水質優良,2022年被評為第六批國家級傳統村落。
盡管如此,該村卻因為多重原因一度是遠近聞名的“落后村、負債村”。
近年來,安豐村通過黨建引領“金鑰匙”,解鎖發展集體經濟“密碼”,創新“強村六法”新路子,持續增強村級自身造血功能和服務群眾能力,不僅摘下“落后村、負債村”的帽子,還一路“逆襲”,開啟彎道超車加速度,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在中伙鋪鎮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安豐村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選拔和培育一批思路開闊、致富能力強,引領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頭雁”和“領頭羊”。
通過做實黨支部的領導地位,將黨支部的統籌引領、合作社的經濟優勢和群眾能動性充分融合、疊加互補,形成“裂變效應”,實現強村富民、共富共美的雙贏局面,全面助推村集體經濟發展駛入“快車道”。
聯名推薦,迎來“頭雁”。通訊員 供圖
“鑒于他幫助村民們的行動,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樣一位品德好、能力強、作風正、威信高的優秀黨員同志有能力勝任我村黨支部書記一職。”2021年安豐村“兩委”換屆之時,中伙鋪鎮黨委收到一份按滿紅手印的黨員聯名推薦信。大家推薦有著23年的軍旅生涯的副團級轉業退役軍人王新發回村當村支書。
經過黨員推薦和組織考察,王新發成了新一屆村支書。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在新一屆村“兩委”的帶領下,安豐村逐漸補足鄉村振興的人才要素,進入高質量發展“快車道”。
鄉村振興,產業建構是關鍵。安豐村堅持因地制宜,邀請省農技專家前來進行土壤檢測,探索該村適宜種植的農作物品種,將目光鎖定在蜜薯。
村“兩委”多次組織村干部、種植大戶前往山東、河南、河北等地,學習先進蜜薯種植技術,引進瑪莎莉、榴蓮蜜薯等高端品種。
引進蜜薯產業。通訊員 供圖
目前,該村蜜薯種植由原來的400畝發展到2000畝,畝產高達8000元,帶動80余村民就業。未來,該村將著眼于建設蜜薯產品深加工區,讓蜜薯切實成為提高村民收入、壯大村集體經濟的“甜蜜”產業。
本著“公平、公正、平等、自愿”的原則,安豐村與赤壁市兩山投資公司開展合作經營,探索村集體、企業、專業種植大戶入股經營,抱團發展新模式。
該村積極開展“小田并大田”行動,實現高標準農田改造約1440畝。前期流轉土地300余畝交由兩山投資公司運營,實行訂單農業,種植水果玉米,推行產銷一體化運營。
目前,正計劃流轉土地300畝,在三、四、五組建設黃金貢柚基地,預計將為村集體增收10萬元/年。
全國人大代表田淑嫻利用專業背景和實踐所得,創新“稻蝦鴨種養殖模式”。
返鄉人才驅動發展。通訊員 供圖
在她的帶動下,安豐村農業發展迅猛,生態循環、化肥農藥減量化、土壤永續利用的綠色理念被廣為接受,為綠色大米、清水小龍蝦、生態蛋鴨等產業注入科技動力。
赤壁市嫻子生態種養殖專業合作社正在打造生態低碳智慧農場,建設500畝“稻鴨+”智慧管理核心示范區,以生態、低碳為理念,綜合應用農業微生物技術和稻蝦鴨、稻再鴨、漁鴨、藕鴨等“稻鴨+”集成技術,實現農業生產生態低碳、高產、零排放,并針對性提供智慧農田托管全程社會化服務,預計受益群眾900余人,農田畝產凈增收1000余元。
安豐村對所有的閑置、低效使用的集體資產資源,采取資產發包、自主開發等方式盤活,實現集體經濟增收10余萬元。
如整合省級集體經濟提升項目資金60萬元,建設蜜薯儲存庫,保障產品新鮮,四季供貨。
通過農業農村局幫扶+駐村單位資助+村級自籌,籌集資金31萬元建設糧油加工廠……
通過這項項目的有效實施,既盤活利用閑置的設施農用地,又化零為整,為村集體經濟攢下了持續造血的“基業”。
安豐村農業迅猛發展。通訊員 供圖
此外,安豐村積極爭取上級部門支持,今年爭取省級財政銜接資金50萬元,計劃在四組建設溫氏養雞場項目,新建雞棚約1000平方米,建成后預計年營收20萬元。
項目運營將采取競爭承包方式,承包方每年上交村集體5萬元以上。屆時,將增加周邊村民務工崗位,帶動就業,進一步提高村集體經濟收入。
通過聚焦黨建“賦能”,創新“強村六法”新路子,安豐村發展經濟有抓手,服務群眾有實力,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進一步突顯,引領作用進一步挖掘,為民情懷進一步增強。
村黨支部在帶領群眾一起干、一起闖的過程中,讓村集體經濟從收入來源單一到多元增收,讓村民從靠天吃飯到拓寬致富路,不斷提升鄉村治理水平,走出了一條特色鄉村振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