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5日至8日,中國人民大學“千村百巷”暑期社會實踐學生團隊走進建始縣花坪鎮大石板村、關口村,以返鄉調研為主要形式,通過開展參訪體驗、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以小見大解讀強國背景下新農村基層治理、教育發展和鄉村振興的概貌。
基層治理有溫度
調研團隊首先在兩個村的村委會與領導班子進行了溝通交流,隨后在村干部的帶領下深入村民家中入戶調研,與村民們親切交談,了解基本信息,填寫相關統計數據。
交談中,實踐團隊了解到脫貧攻堅以來,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村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我家曾經是低保戶,在村干部的幫助下成功脫貧,我非常感激村干部的工作。”村民王安華回憶道。調研期間,恰逢兩村黨支部開展支部主題黨日,問候和采訪了幾位年逾八十的老黨員。“如果不是黨的政策變好了,我們家的生活不會有這么幸福。”老黨員黃大菊高興地說。
在深入調研大石板村與關口村的過程中,學生團隊見證了基層治理的溫度與力量。兩村在黨支部的領導下,通過有效的基層建設和治理,不僅實現了生態環境的優化、產業經濟的發展,還顯著提升了村民的生活水平。發揮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以及村民們對黨的政策的積極響應,共同鑄就了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這些成果充分體現了基層治理的人性化、科學化,展現了新時代農村在黨的引領下,朝著建設生態宜居、產業興旺、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的幸福鄉村的目標邁進。
教育建設顯新貌
圍繞教育強國的主題,實踐團隊對兩個村的教育情況進行了觀察和調研。
在大石板村,調研團隊發現該村保留了具有標志意義的鄉村希望小學,該校在職教師隊伍穩定,共有14名教師辛勤耕耘在教育一線,學生人數超過30名。在當前許多鄉村小學面臨生源流失和辦學困境的情況下,大石板村的希望小學卻以其較大的辦學規模和優異的開課成果在同類型學校中脫穎而出,成為鄉村教育的一面旗幟,展現了鄉村教育的活力與希望。
在關口村,了解到,該村支兩委高度重視教育事業的發展,積極借助社會力量籌集資金,設立了專門的人才振興獎學金,旨在獎勵和資助考上重點高中和大學的學生。今年,關口村委會向19位獲獎學子遞出這份飽含期望的榮譽和褒獎,激勵他們勤奮學習,不斷上進。這一舉措不僅為村民子女提供了物質上的支持,更在精神層面上鼓勵他們為村莊爭光,為國家的未來貢獻力量。關口村通過這種方式,有效地提升了村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促進了全村教育水平的整體提升。
兩個村在教育建設上的不同實踐,共同體現了教育強國戰略在基層的生根發芽。大石板村的希望小學作為鄉村教育的堅守者,保證了基礎教育的質量和連續性;而關口村的獎學金制度則作為一種創新機制,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力,為培養更多優秀人才奠定了基礎。這兩個案例都證明了,無論是堅守傳統教育陣地,還是創新教育激勵機制,都是推動教育強國建設的有效途徑。
鄉村振興展風采
大石板村與關口村緊抓鄉村振興的歷史機遇,充分發揮各自地理和資源優勢,致力于發展特色產業。在調研過程中,團隊還走訪了大石板村桃片糕廠和關口村葡萄產業園,了解兩個村莊在推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不同路徑和模式。
大石板村與關口村的發展實踐,不僅為當地經濟帶來了顯著的提升,也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寶貴的經驗。通過發展高山設施農業和葡萄種植產業,兩個村莊不僅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質量,也為農村經濟的多元化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這些成果充分展示了新時代農村在政策引導和自身努力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巨大潛力,朝著更加繁榮和美好的未來邁進。
此次調研,不僅是對新農村基層治理、教育發展和鄉村振興的深入解讀,更是一次青春與時代的對話,是一次理論與實踐的完美結合。(通訊員賴寒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