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耿文輝 郭丹青)擇一事,終一生,27載鄉村園丁路;既育人,也育心,三尺講臺育桃李,無私奉獻寫春秋。他就是武穴市第四實驗中學大金校區、被師生們滿懷敬意地喚作“超人老師”的劉勇。
劉老師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通訊員 供圖
近年來,劉勇老師辛勤耕耘,用高尚的品格詮釋師德內涵,先后榮獲黃岡市骨干教師、黃岡市優秀教師、黃岡市十佳班主任、黃岡市初中數學優秀學科教師、武穴市教育教學工作先進個人、武穴市優秀教師、武穴市優秀教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2024年8月,劉勇更是榮獲“全國優秀教師”殊榮。
踏破鞋底,也要讓孩子重返校園
2011年畢業的小賈同學,父親有殘疾,他性格孤僻、敏感,產生了厭學情緒,一放假就不愿意再回學校。
劉勇多次騎摩托車去往大金鎮深處山區,前往小賈家里,吃過閉門羹,坐過冷板凳,但他沒有放棄,不厭其煩地對其進行家訪,耐心勸導,給予鼓勵,最終小賈說: “劉老師,我等下就跟你回去,我會用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改變家庭的命運。”
劉老師家訪中。通訊員 供圖
同時,劉勇在工作之余查閱了大量資料,發現很多孩子厭學有個共同心理就是在學習上沒找到成就感,缺乏學習動機。通過觀察,他發現小賈在上體育課時總是表現得較為積極,于是,他讓小賈當體育委員,鼓勵他參加校內外體育比賽,給他創造被表揚的機會,逐漸幫助他建立起了自信。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小賈變得陽光樂觀,熱愛學習,自律上進,還被學校評為“三好學生”。
執著深耕愛為名,紅心向光行且真。他說:“無論距離多遠,難度多大,哪怕走破鞋底,磨破嘴皮,我也要努力讓每一位輟學的孩子重返校園。” 為了讓輟學孩子重返校園,他挨過不少罵,更不知遭了多少白眼,但看著所帶領的班級“一個都不少”,他欣慰,他無悔! 27年間,他把愛灑向了大金鎮無數個鄉村,灑滿無數條鄉間小道。
育人育心,做一位有溫度的老師
大金鎮是一個典型的農業鄉鎮,大量青壯年外出打工,全鎮半數以上的學齡兒童成為留守兒童。如何管理他們,走進他們的心靈,呵護他們的心理健康,保障他們健康成長,是劉勇經常思考的問題。
劉老師輔導學生。通訊員 供圖
已經畢業的小周同學,家境貧寒,父母常年在外,只能隨著七十多歲的爺爺奶奶生活。小小的個子,肩負著沉重的壓力,時常情緒低落,從不主動與人交流。劉勇發現后,便時常在課堂上提問她一些較容易的問題,當發現她數學成績較好后,就經常請她去講臺上當“小老師”,與同學們分享自己的破題思路,同時積極找她溝通談心,用真情、真心和她交流,幫助她走出心理困境。
心之所向夢為馬,尋道引春解語花。漸漸地,小周開始主動舉手回答問題,積極參加班集體活動,她的朋友也多了起來,人也開朗自信了不少。她刻苦鉆研,認真求學,最后以優異的成績被黃岡中學提前錄取,并在三年后考取了北京大學,成為了鄉村角落飛出的“金鳳凰”。
扎根故土,點亮鄉村教育的星星之火
對于他來說,家鄉不僅僅是情感的寄托,更是他投身于教育事業的原動力。
劉老師關心學生生活。通訊員 供圖
一根粉筆,三尺講臺,扎根大金鎮,他已無怨無悔地度過了27個春秋。作為黃岡市骨干教師,也曾有不少的學校向他拋出過橄欖枝,但他都一一婉拒,從未想過離開。他說:“生于斯,長于斯,理應扎根于斯,奉獻于斯。”他深知農村教育的艱辛,但他堅信教育是改變命運的鑰匙,他希望家鄉的每一個孩子都能握住這把鑰匙,開啟屬于自己的未來。
滿腹濃情饋桑梓,總把鄉村當桃源。在27年的教學生涯中,劉勇將一批批學子們培養成才。受他的影響,不少他的學生,在大學畢業后又回到了大金中學,和他成為了并肩作戰的同事,擔負起教書育人的使命,為家鄉教育事業添磚加瓦。他說:“金中是一方沃土,培育了我,也滋養了我的育人夢想,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愿意把青春傾注在這片土地上。”
在他看來,教育是改變家鄉命運的關鍵。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去擁抱外面的世界,汲取社會的養分,讓他們未來能反哺自己成長的鄉土,是劉勇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