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40年前,陽新縣人民醫院迎來了
8名女醫學生和8名男醫學生
他們是湖北科技學院79級醫學實習生
正值二十郎當歲的他們
剛從“象牙塔”中走出來
就一頭扎進治病救人的第一線
這批年少青蔥,芳華正茂的實習生們
在寂靜而嚴肅的醫院環境中
帶來了青年人特有的朝氣、活潑、奮進氣息
300多個日夜里
老師們言傳身教
無論是人生價值觀
還是醫德醫術醫風
16名實習生所獲甚多
李亞屏說:
“我老師是老院長潘學豪,他做手術,舞蹈一般優美!”
實習隊長鄭波說:
“我學會當一名好醫生,一名好老師,40年來,一句句傳給更多實習生。”
副隊長徐紅說:
“猶記得,人生中第一臺手術是老師指導我拔牙;離開時,全院送行……”
倪明軍說:
“老師考我,‘骨髓炎好發部位在哪’我答不上來,從此苦學醫術改變了命運。”
龔樹生說:
“老師們不求名不求利,將一身醫術毫無保留傳授,回想起來,感動難言。”
張湖萍說:
“當時都是窮學生,老師們像關心自家孩子一樣,溫暖了我一生……”
300多天的相處
這些孩子們早已把醫院當成了自己的家
在這里,他們開啟了人生和職業規劃的第一站
2
40年里
當年那批實習生的人生軌跡一路向上
成了各自領域的專家
余俊文教授,原佛山市中醫院三水醫院院長
龔樹生教授,首都醫科大北京友誼醫院外科專家
鐘強教授,同濟醫學院急診科專家
鄢璞教授,瑞士Medisyn病理所所長……
同為白衣者,萬里醫道風
在全國乃至國外,那16名實習生
接過老師手上的“青囊”躬身前行
為社會兢兢業業奉獻一生所學
為萬千群眾身體健康默默守護
為“健康中國”貢獻畢生力量
40年后
當年龍騰虎躍的壯小伙子的兩鬢已然星星
當年婀娜多姿的美麗姑娘的眼角堆上皺紋
然而
當年那個光榮夢想起始的地方
始終是那道夜半夢回的“白月光”
“一定要回家看看!”
“爬都要爬回來!”
歷盡千帆人已老
歸來依舊是少年
無論身處海內海外,抑或是大江南北
同學們相約——
趁著“年少”,說走就走!
3
當年陽新縣人民醫院院長潘學豪
如今已是86歲的老者
但他依舊精神矍鑠
“我每天都念著,你們終于來了!”
潘學豪是陽新縣衛健事業的親歷者、建設者和見證者
1963年
陽新迎來了38個醫學畢業生
潘學豪是其中的一員
作為下鄉知青
他一邊搞生產
一邊在荻田地區當大隊醫生
當時荻田地區是血吸蟲重災區
“大肚子病”患者屢見不鮮
每年搶收稻麥季
群眾在齊腰深的水里割麥穗稻穗
經常爆發群體性急性血吸蟲病
一百幾十號青壯年勞動力齊刷刷病倒
24歲的潘學豪背著藥箱走村入戶
第一時間為感染群眾診療
往后30年
他成長為陽新縣人民醫院治病救人的“一把刀”
在他精準的手術刀下
數不清的陽新群眾戰勝了病魔
他說
受制于交通條件和醫療衛生水平制約
過去幾十年
一部分陽新群眾身體體質不佳
新生兒破傷風、多發性膿包、突發性心臟病……
往往成為群眾生命的“殺手”
隨著血吸蟲病的消滅
陽新縣交通條件和醫療衛生事業取得長足進步
過去那些要人命的疾病已不足為慮
回顧60年陽新衛健事業發展史
潘學豪得出結論——
“快速發展的陽新,首要是健康的陽新!”
而健康的陽新
離不開陽新縣委、縣政府一屆接著一屆干
對醫療衛生事業“久久為功”
更離不開一代代醫學生的培養、生根、壯大和默默奉獻
陽新縣人民醫院黨委書記肖志剛如是說
師恩難忘,教學相長
40年前恩師毫無保留“青囊以授”
40年后學子學成歸來“傳經送寶”
這本身就是一種傳承
陽新縣人民醫院院長夏樹前說
當年的16位學子沒有辜負諄諄教誨
如今歡聚一堂共敘師生不了情
為當下醫德醫道薪火相傳樹立了最好的榜樣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
唯“星光不負趕路人”
在陽新醫療衛生事業領域中
飲水思源、教學相宜的故事仍在繼續……
策劃|陽新縣人民醫院宣傳統戰科
執行|洪芳、柯強
文圖|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