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 田城 通訊員 徐亞琳)一江春水向東流、獨此回流三十里。10月18日,陽新縣半壁山管理區上賽湖社區五爪咀小區秋意盎然,房前屋后干凈整潔,村舍亮麗多彩,道路直通入戶,展現出農場別樣的美。
五爪咀小區只有52戶,235人,黨員12人。別看小區小,卻見證了無數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至今,在半壁山境內,還遺留太平天國時期古炮臺、“千人冢”,清咸豐年間的“楚江鎖鑰”“鐵鎖沉江”“東南半壁”石刻,以及抗日戰爭遺址、地下軍事工程舊址、原郵電部五七干校舊址等眾多歷史文化遺址。
近年來,半壁山農場搶抓“全國紅色美麗村莊”建設機遇,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和資源特色,在產業發展、綠化提升、歷史底蘊、文化內涵領域發力,打造“村莊美、產業興、治理好、鄉風和、百姓富、集體強”的特色小鎮。
在此背景下,五爪咀小區創新基層治理手段,以共同締造試點工作為載體,探索實施“五有”工作法。
古炮滄桑,述說悠悠戰事。 通訊員 供圖
匯聚民意,群策有共識
今年,小區依托共同締造試點工作,社區“兩委”干部走訪入戶705人次,實現小區走訪全覆蓋。
居民意愿和群眾關切是一切工作的路徑所在。截至目前,這個小區先后召開“灣組夜話”、理事會及小組會30余次,收集居民意見表200余份,整理問題清單24條,解決落實問題14個。
老槐樹下,匯聚民意。 通訊員 供圖
集聚民力,群建有行動
這些年,通過踏實肯干和合法經營,小區群眾物質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
在半壁山管理區黨委領導下,小區引領群眾齊發力,共同完成了閑置地改造,一次性增加路燈40余個,增加老年活動中心1個并成立老年文藝文化隊伍,建設兒童休閑游玩場所1個,讓老有所樂,幼有所娛。
生態顏值也能養人身心。截至目前,這個小區栽種了綠化苗木2000平方米,鋪設草坪約500平方米。
值得一提的是,居民自發參與修剪、整理、補植綠化帶,熱情度很高。部分居民,還捐獻了自家魚塘和菜園地。
在駐點干部、志愿者服務隊、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共同參與下,累計投工投勞180人次,一個占地3300平方米的集休閑、娛樂、健身功能于一體的精致口袋公園與居民見面了,一點一滴,都凝聚著所有人的勞動結晶。
匯集民智、群評有監督
民有力也,更有智也——在基層治理過程中,五爪咀小區充分發覺了群體智慧,“三個臭皮匠,能頂諸葛亮”,眾人智慧推動了更多貼近實際的工作法落地。
以“五方共評”工作機制為例,這個小區匯集社區兩委干部、理事會成員、監督評議小組、居民代表及黨員代表力量,及時公開小區各個事項決策,對共同締造工作實際效果進行評價與打分,讓群眾從過去的“旁觀者”成為真正的“參與者”。
見縫插針,開門見綠。 通訊員 供圖
匯聚民聲,群管有機制
小小村規民約,發揮大大功用。
為了讓治理能夠形成常態,且久久為功,這個小區充分發揮“一約一會一組”(村規民約、灣組理事會、婦女小組)作用,開展環境衛生整治、文藝活動和愛心幫扶等各類活動17次,組建小區婦女小組,讓更多的“她力量”注入社區。
居民通過參與社區治理、志愿服務后,所獲取的積分可以兌換相應生活物資,鄉鄰之間你追我趕,比學趕超氛圍濃厚,戶戶爭當“每月最清潔戶”“最美家庭”,文明之花在小區處處綻放。
凝聚民心,群享有成果
正是湖畔好風景,秋高時節又遇君。經過扎實的治理和長效的管理,五爪咀小區這個昔日的“鄉旮旯”變成了一個“鄉村大花園”,一步一景,人在景中,景隨人動。
茶余飯后,日落黃昏,居民們三三兩兩,不約而同到口袋公園走一走、看一看,風景好了,心情暢了,日子更有奔頭了。
基層治理的紅利全體共享,這個小區居民幸福生活的成色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