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田明)11月5日,在石城鎮跑馬嶺村的一處養殖基地內,農業專家和種養大戶正向前來學習種養殖技術的村民講解肉牛的養殖方法。
村民們現場了解肉牛的日常飼養管理,相互交流飼料投喂、飲水管理、牛舍清潔等日常飼養注意事項。這場培訓讓更多的村民掌握肉牛養殖技術,幫助他們更好地通過肉牛飼養實現增收致富。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職業技能提升是提高就業能力的重要舉措,崇陽縣依托高校、企業、合作社等產學研機構,充分發揮技能培訓在穩就業、促就業和擴就業中的能動效應,建立了“個人意愿+產業主導+專班”的職業技能培訓模式,讓勞動者在就業中培訓,著力補齊勞動者職業技能水平低、就業質量不高的短板,達到學有所獲、學以致用,實現穩定就業、家庭增收的目的。
在沙坪鎮古城村一家生產手工燈籠的工廠內,每天有幾十名村民忙碌在各個生產環節。這家生產小型觀賞性燈籠制品的民營企業,因其生產的傳統手工燈籠造型新穎別致、工藝精湛、物美價廉而深受國內外用戶的青睞。
加之手工燈籠的生產主要需要人工操作完成,吸引了眾多村民前來務工,工廠免費為村民們提供技能培訓。
村民何斌從工廠創辦初始便來到這里務工,她將裁剪好的紙張在手里熟練地裱糊著,不一會兒的工夫,一個紅彤彤的燈籠就制作好了。
“一天能賺60多元錢,早上6點多鐘就來了,從辦廠開始我就在這里做工,已經有20多個年頭了。”沙坪鎮古城村村民何斌告訴記者。
為了讓更多的閑置勞動力實現就地就近就業,工廠還巧妙地利用家庭作坊的形式,將生產原料交到村民手中,村民們可以利用空閑時間在家進行產品代加工。
這樣既方便了一些需要照顧家庭的村民,也降低了企業的生產成本,讓更多的村民通過一盞盞小燈籠實現了在家中就業,獲取一定的經濟收入。
從曾經的扶貧工廠到如今的鄉村振興車間,不少企業通過在村內擴產,進一步增強了生產能力,村里也通過參與經營、土地入股等方式,增加了村集體收入,更讓村民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
位于青山鎮西沖村的鄉村振興車間內,村民們正忙碌地加工一批藥瓶訂單,百余平的車間內,十幾位村民嫻熟地將瓶蓋零件組裝到一起。這批藥瓶加工訂單,是村里和縣經濟開發區的一家企業合作、由企業提供的。
企業提供原材料,將簡單易加工的組裝環節交到村里開辦的“微”車間,在保證成品符合標準后運回到企業。今年全縣不少制造業企業訂單量回升,吸引了周邊幾個村的100余位村民陸續到這里務工。
“工廠對我們這些家里有小孩、有老人的,都很照顧,我們在這里務工也很開心。”青山鎮西沖村村民程迎艷說。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崇陽縣在推進鄉村振興進程中,多措并舉保障群眾就業創業,提升勞動者自主“造血”功能,激發致富“源動力”。通過強技能、增產業、促就業,厚積高質量發展“幸福底色”,多樣化的就業平臺,多領域擴展的就業渠道,成為鄉村振興的“助推器”,架起了鄉親們從家門口通往生活富裕的“幸福橋”,讓鄉村振興跑出“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