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 黃錚 通訊員 羅玲 彭濤)11月15日,走進咸寧市咸安區官埠橋鎮紫潭村黃花臺耕地占補平衡、提質改造旱改水項目(以下簡稱項目)區,極目眺望,沃野平疇一望無際。
田成塊、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一派欣欣向榮的現代農業新圖景躍然眼前。
就在今年年初,這一項目區還是一幅雜亂無章的景象——旱地碎片化、坑塘錯落分布、農田不平整、田間道路不完善,田地撂荒、利用率低,茅草、雜樹叢生。
隨著項目在今秋基本完工,新增水田面積達674畝,使1500余畝水田集中連片,讓荒地變寶地、小田并大田。項目區也喜迎豐收,種下的優質稻和香稻長勢喜人,吸引湖北、江蘇、安徽等多地米廠爭相搶購。
據了解,這1500余畝連片農田,不僅為520多戶村民帶來租金收入,每畝年租金559元,其中最多一戶年租金收入達7800多元,還給村集體經濟增收30余萬元,為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抓手。
“這兩年,咸安區陸續實施2個全域國土綜合整治、3個耕地占補平衡、6個批次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和山上換山下項目,增加耕地面積1.2萬畝。隨著一批項目的實施,耕地數量和質量不斷提升,有效破解土地拋荒等現實問題,為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提供堅實保障,助力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咸安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近年來,咸安區嚴守耕地紅線,積極謀劃全域國土綜合整治、耕地占補平衡等國土整治項目,著力提升耕地數量和質量,變碎片為連片、變低效為高質,實現土地資源利用最大化,切實提升土地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