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北京12月4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知名學術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12月4日向媒體發布消息說,其和數字科研(Digital Science)、Figshare知識庫聯合發布最新《開放數據狀況》系列報告,對全球開放數據共享的增長情況進行定量分析,結果顯示,開放數據目前在全球幾近成為一種被公認和支持的標準學術產出。
《開放數據狀況》系列報告從資助機構、國家和機構的層面,分析科研論文作者直接共享數據的實踐。相關分析數據顯示,一些關鍵趨勢成功推動開放共享及全球采用率的增長,同時也帶來可吸取的建議,以幫助彌補政策與實踐之間的剩余差距。這些研究結果已發表于《2024開放數據狀況之特別報告:彌補數據分享中的政策與實踐差距》。
該報告主要分析結果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
一是現在有更多大學制定數據共享政策,作為其促進開放科學和科研透明度的努力之一。2010年以來,全球與來自大學的數據有鏈接的論文強勁增長。
二是開放數據行動的成功反映更廣泛的政策環境。不過,僅憑政策到位本身還不夠。
三是全球已增加采用開放科研的實踐,但會受國家層面的數據共享動力的影響。
四是資源差異依然存在。一些國家因互聯網連接限制、機構支持和缺乏意識而進展受阻。
五是需要持續努力,以應對不同研究領域的挑戰。
施普林格·自然開放數據項目經理及報告聯合撰寫人格雷姆·史密斯(Graham Smith)說,這份報告旨在幫助開啟所需的對話,以探討開放數據和開放科研的實踐。通過提供全球數據以幫助認識和解決實踐中存在的差異,以加快全球采用開放數據的實踐,推動培育一個更加公平、更易獲得的科研生態系統,讓數據共享獲得重視、獎勵,并最終成為學術成功的基石,這也是邁向完全開放的科學未來的關鍵。
據了解,2024年的專題報告結合三種不同數據來源,這些數據來源結合在一起,有助于分析科研人員開放其數據的模式,所依據的標準,并更好理解共享數據的真正動力,以幫助了解整個社群如何能帶來積極的變化。
除分析科研人員的行為之外,《開放數據狀況》系列報告還建議以4種方式繼續向前推動相關進展,即持續推行四步變革流程(政策、指令、遵守和測量)、加強合作以公平獲取知識、增加培訓并確定需要更多針對性支持的地區、增加所有人對學科間細微差別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