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網利雅得12月4日電 (記者任皓宇)在《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六次締約方大會(COP16)期間,中國館4日舉辦主題為“推動生態脆弱區綠富同興 探索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路徑”的首場邊會活動。來自多個國家的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和國際組織代表等齊聚一堂,共商應對土地干旱和荒漠化之計,共話沙產業富民之策,共謀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之路。
活動現場。人民網記者 任皓宇攝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劉軍致辭表示,寧夏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基礎上科學發展沙產業,努力用沙之利、以沙生金,再反哺治沙。同時,寧夏積極融入和服務“一帶一路”建設,與《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簽署合作備忘錄,推動國際荒漠化防治知識管理中心在寧夏成立,圓滿舉辦五屆荒漠化防治技術與實踐國際研修班,接待了72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262人到寧夏學習荒漠化防治經驗。今后將繼續為推進世界荒漠化防治進程、實現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長”貢獻智慧和力量。
寧夏地處中國西北內陸,東、西、北三面分別被毛烏素沙地、騰格里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包圍,黃河貫穿全境,是中國西北地區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據第六次和第五次中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對比,寧夏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分別減少15.39萬公頃和12.14萬公頃,實現了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積雙縮減。在科學治沙的同時,寧夏將防沙治沙與產業發展、群眾增收緊密結合,在荒漠化地帶發展枸杞、葡萄酒、光伏等特色沙產業,實現“綠富同興”。
世界銀行全球環境局局長瓦萊麗·希基表示,世界銀行的使命是在一個宜居的星球上消除貧困,“寧夏模式”為這一使命注入了活力。世界銀行在寧夏實施的“世界銀行貸款寧夏荒漠化防治與生態保護項目”,有效地遏制了荒漠化蔓延的同時還帶動了當地就業,為全球荒漠化治理起到了示范作用。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林業司司長吳志民表示,聯合國糧農組織通過聯合國生態系統恢復十年和全球環境基金影響力項目等全球倡議和項目,積極應對干旱地區荒漠化、毀林和氣候變化等嚴峻挑戰。糧農組織愿與中國及其他成員國和伙伴密切合作,共同推動荒漠化防治和土地退化方面的國際合作和伙伴關系,造福人類和地球。
活動現場。人民網記者 任皓宇攝
《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創新處處長約翰斯·卡里卡對中國寧夏在荒漠化治理方面取得的顯著成就表示贊賞,并肯定其對全球荒漠化治理的重要貢獻。他表示,《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與中國寧夏的合作遠超一般的伙伴關系,它體現了創新、知識與合作的深度融合,是共同努力取得成果的生動展示。雙方共同建立的國際荒漠化防治知識管理中心,已經成為分享最佳實踐、推動研究和加強能力建設的寶貴平臺,期望各國能夠繼續加強合作,共同面對土地退化的挑戰。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三北工程院院長盧琦及聯合國糧農組織專家佩德羅斯·卡爾沃圍繞中國“三北”工程成效及建設經驗、糧農組織對修復退化土地的舉措等作專題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