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社北京12月17日電(記者 肖欣)紅十字國際委員會17日發布《武裝沖突期間保護平民免受數字威脅(中文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針對武裝沖突期間的數字威脅提出概念界定和趨勢預測,對保護平民免受數字威脅提出具體建議。
據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介紹,2021年至2023年,該委員會召集包括中方專家在內的全球法律、軍事、政策、技術和安全領域的專家和業界領袖,組成“武裝沖突期間數字威脅全球顧問委員會”(以下簡稱全球顧問委員會),就數字威脅問題提供意見,就保護平民免受此類威脅制定具體建議,形成最終報告。
圖為紅十字國際委員會17日發布的《武裝沖突期間保護平民免受數字威脅(中文版)》報告。(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供圖)
報告將武裝沖突期間的數字威脅概念界定為“網絡行動”和“信息行動”產生的威脅。全球顧問委員會明確指出,此類威脅也可能在“線下世界”產生后果。
報告指出,在迅猛發展的數字環境中,每爆發一場新沖突,交戰各方使用數字技術的方式不斷翻新,平民面臨的威脅與日俱增,各種行動的界限和關聯性也不斷變化。例如,信息技術可以被用于預防網絡攻擊,也可以被用于增強網絡攻擊的破壞影響。
報告認為,武裝沖突期間的數字威脅呈現4個趨勢:
第一,重要數字基礎設施、服務和數據可能被破壞,民眾日常生活對其依賴程度越高,風險越大。
第二,平民使用網絡和數字工具獲取挽救生命的信息至關重要,但有害信息也可能被放大。
第三,在數字環境中,平民與軍事人員、民用物體和軍事目標的區分可能變得模糊。
第四,數據泄露、虛假信息等削弱了人們對人道組織的信任,繼而影響人道組織提供援助的能力。
基于“數字空間并非法外之地”“保護平民免受數字威脅要求在法律、政策和程序方面進行投入”等4項原則,全球顧問委員會向交戰方、各國政府、科技公司、人道組織和其他利益相關方提出25項具體建議。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聯合多國專家呼吁,數字技術在武裝沖突中的應用只會“有增無減”,必須考慮受影響民眾的需求和他們面臨的風險,將其作為優先要務,加以有效解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