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5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華容區第九屆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召開,周彬代表政協葛店組建議,加大資金支持,加快人才培養,加緊平臺創建,強力推進華容區科創型中小微企業高質量發展。
經過多年發展,葛店經開區科創型中小微企業得到較快發展,創新創業環境得到較大改善。截至2023年,全區科創型中小微企業共有188家,其中制造業127家,占比67.2%;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20家,占比10.6%;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13家,占比6.9%;建筑業10家,占比5.3%;其他行業占比5% 。預計未來兩年華容區科創型中小微企業將突破240家。
問題:資金、人才、集群效應及信息獲取渠道均有所限制
張耀南委員認為,當前,華容區在推進華容區科創型中小微企業高質量發展方面還面臨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
資金獲取難度增大。一是政府財政資金扶持力度有限。政府財政資金總體規模有限,難以滿足多數科創型中小微企業資金需求。二是商業銀行貸款獲取難度較大。商業銀行“惜貸”特點明顯,而科創型中小微企業普遍缺少傳統銀行信貸所需要的抵押、質押品。三是科創型中小微企業處于技術研發、產品開發和市場開拓的早期階段,市場份額和盈利狀況不穩定,不具備上市條件,資本市場融資渠道有待拓寬。
人才作用發揮不佳。一是政府現有的人才引進政策對學歷學位要求較為嚴格,會篩掉部分有技術但缺學歷的人才,不利于人才引進。二是企業缺乏高層次人才的獲取渠道和快速有效匹配人才的服務平臺。三是科創型中小微企業對人才的激勵方式較為單一、激勵力度難以和大企業相比,人才缺少具體的職業發展目標,工作積極性、歸屬感、成就感不強,人才流失較為普遍。
集群效應發揮不足。科創型中小微企業發展較為獨立,缺乏抱團發展意識,集群效應、規模效應尚未形成。一是行業發展缺乏相關牽頭部門或協會,呈現多、零、散的特點,上下游企業結合不緊密,未能形成完整的產業鏈供應鏈,行業自身缺乏明確的發展規劃。二是行業內良好競爭環境尚未形成,大企業通過規則制定等方式壟斷資源,對中小微企業形成競爭壁壘。
信息獲取渠道相對有限。一是企業自身資源有限。科創型中小微企業參與政策宣介、大型展會、行業協會活動等程度有限,無法充分獲取國內外科技前沿信息和科技資源,缺少合作機會。二是缺少統一的政策發布平臺。企業需結合自身業務情況,梳理涉及科創型中小微企業相關政策內容,給企業獲取信息增加了難度。
建議:三個方面促進科創型中小微企業高質量發展
為強力推進華容區科創型中小微企業高質量發展,張耀南委員提出了三個方面的建議。
一是加大資金支持。設立專項資金用于支持科創型中小微企業的發展,如必要的項目研發、技術升級改造等;設立產業引導基金,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投資科創型中小微企業,幫助企業更好地發展;區相關部門牽頭建立科創型企業的信用評價體系,根據企業的信用情況提供相適應的融資支持。
同時鼓勵金融機構開發出適合科創型中小微企業發展的金融產品,如知識產權抵押等,以緩解相關企業傳統抵押物不足的問題,逐步形成多層次、全覆蓋、可持續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
二是加快人才培養。出臺相應的人才引進政策,特別是對重點產業鏈的高端人才在落戶、住房補貼、子女教育等方面給予更加優惠的政策;依托“武職”、“長職”等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人才培育基地,組織開展針對科創型中小微企業的人才培訓計劃,提升其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
三是加緊平臺創建。創建一站式政務服務平臺,簡化行政審批、申報等手續,提高服務效率,為企業提供相對便捷的政務服務。同時,結合科創型中小微企業實際需求,利用信息化手段精準推送政策信息;創建行業大數據信息服務平臺。我區可在智能制造、生物醫藥、新能源材料、智能物流、光電子信息等五大領域分別建立大數據信息服務平臺;組建學術交流服務平臺。推動學術交流,組織科創型中小微企業參加各類博覽會、技術交流等科技成果交流展示活動,鼓勵更多科創型中小微企業參與研發合作,促進技術交流與成果轉化。
張耀南建議建立平臺跟蹤服務體系,區相關部門加強對平臺的運行管理和跟蹤服務,引導加快相關領域關鍵技術研發,在成果轉化、項目申報、產學研合作等方面給予重點扶持,全面提升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研發和服務能力。
策劃:饒瑤、王云橋
執行:張曉琴、潘協凱
文字:王焱堯、阮瓊
攝影:胡小軍
審核:呂鑒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