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北京1月10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家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最新發布《2024年全球海溫變化研究報告》稱,2024年,全球海表平均溫度、海洋上層2000米熱含量再次達到人類有觀測記錄以來的最高值。報告揭示,全球氣候變暖“推波助瀾”,海洋逐年不斷刷新變暖紀錄,已然成為一種“新常態”。
該國際研究團隊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大氣所)領銜,聯合中國、美國、法國、意大利等全球31個研究機構的54位科學家組成,他們合作完成的《2024年全球海溫變化研究報告》,北京時間1月10日下午在專業學術期刊《大氣科學進展》(AAS)上線發表。
海洋熱含量再創新高
論文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大氣所成里京研究員介紹說,由于人類活動造成的大氣溫室氣體濃度持續增加,海洋正在加速變暖。來自全球不同研究機構的數據產品一致表明,2024年海洋上層2000米海洋熱含量再次達到歷史新高:2024年海洋上層2000米海洋熱含量比2023年增加了16±8ZJ(1ZJ=10的21次方焦耳)(中國科學院大氣所數據)、18±7ZJ(意大利國家研究委員會海洋科學研究所數據)。
海洋熱含量增加的數據是何概念?科學家科普指出,以2023年中國社會的總用電量為基準,如果將16ZJ的熱量完全轉換為電能,其能量儲備足以支撐中國全社會的用電需求約450年之久。
海表溫度也在破紀錄
與此同時,作為海氣相互作用的關鍵變量,能夠影響較大范圍天氣與氣候的海表溫度——海洋與大氣接觸處的溫度也在破紀錄:2024年全球平均海表溫度比2023年高0.07℃(中國科學院大氣所數據)、0.05℃(美國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數據)、0.06℃(歐洲哥白尼海洋監測中心數據),創造出現代有觀測記錄以來的新高。
不過,海洋的加速變暖和熱量的累積并非全球均勻分布,其地區差異非常顯著。《2024年全球海溫變化研究報告》通過分析海洋變暖過程的區域特征發現,2024年,印度洋、熱帶大西洋、北大西洋、地中海、北太平洋、南大洋等區域海洋熱含量均創下歷史新高,顯示全球海洋大規模增暖的新特點,即熱帶地區、西北太平洋、印度尼西亞貫穿流等海區海溫變化波動較大,主要受到厄爾尼諾-南方濤動、太平洋年代際濤動等現象的調控。
全球變暖“推波助瀾”
國際研究團隊指出,海洋物理環境的顯著變化已嚴重威脅海洋生態環境與人類可持續發展。2024年,全球有104個國家記錄了有史以來最高的溫度,多地經歷極端天氣事件:大范圍的干旱、熱浪、野火,影響南非、南亞、菲律賓、巴西、歐洲及美國東北部;3月,澳大利亞大堡礁發生大規模的珊瑚白化事件;7月加勒比海地區、9月的美國東南部及中國海南地區,先后遭受多次超強臺風(颶風)的襲擊;10月底,西班牙遭受到“現代史上西班牙最嚴重的洪澇災害”的襲擊。
此外,海洋持續變暖會降低海水中的溶解氧含量,影響海洋生態系統穩定性,進一步影響人類開發利用海洋漁業資源。海洋是臺風、颶風等極端天氣的能量來源,更暖的海洋也將導致未來臺風更強、降水更多,給陸地造成經濟和社會損失。這些極端氣候事件背后,都有著地球系統增暖的“推波助瀾”。
據了解,《2024年全球海溫變化研究報告》同時還發布了4個國際機構的2024年海洋數據,分別是來自中國科學院大氣所的海溫數據、意大利國家研究委員會海洋科學研究所的再分析數據、歐洲哥白尼海洋監測中心的海溫數據、美國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海溫數據。